当前位置:首页 >>首页 > 本会动态正文

会领导赴德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www.chinarushang.cn  中国儒商  作者:王小宽

  由中国实学研究会、德国儒学研究会和特里尔大学汉学中心联合举办的儒家历史观与经世致用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718日至20日在德国特里尔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德国、美国的学者近30人参加了会议,每人都提交了论文,大家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刻的研讨,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德国儒学会会长杜伦主持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一向以注重伦理道德闻名,无论是“为政以德”,还是“以孝治天下”,无不体现着这种伦理精神。在历史观上,自然更要强烈地表现出这种文化特色。道德伦理成为一个王朝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也是王朝更替的内在规律。同时受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都把注重伦理的历史观,变成了“德政”、“礼治”的具体社会实践。与会学者的论文,紧紧围绕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中国实学研究会荣誉会长葛荣晋的论文题目是:《“法先王”与“法后王”》,他指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并非是凝固不动的,这是绝大多数哲学家和历史学家都认可的道理。但是,人类历史是向前发展还是向后倒退呢?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是历史进化论,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前进,今胜于古;一种是历史倒退论,认为人类历史是向后倒退的,今不如古。每当中国社会发生根本转折和急剧变化的时候,新旧两种社会势力围绕着变革与保守进行的激烈斗争,反映在历史观上,必然会出现“古”和“今”的争辩。”

    中国儒商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张践的论文题目是:《“五德终始”说与中国的历史伦理观》他指出:“中国历史上德治主义的伦理观奠基于周公的宗教改革,完成于孔子的儒家学说,但是真正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还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汉代儒学的最大特点是融合了先秦的诸子百家,其中的阴阳家发挥了重要的方法论作用。而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也自然地成为国家政治哲学的组成部分。不过由于儒家学说“敬鬼神而远之”的文化传统,“五德终始”说的政治作用大多存在于政治文化的符号意义。”

 

中国儒商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张践做报告

     中国儒商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实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杰的论文题目是:《荀子历史哲学思想论纲》,他指出:“历史哲学思想是荀子突出的理论贡献之一,对中国民族秦汉以后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思想文化及观念形态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荀子的历名哲学有着较高的理论思维水平,他从理论的高度对一些具体的历史现象进行了概括总结,用理性的眼光对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复杂的问题做了认真的探讨和研究,使其历史哲学理论达到了先秦时代的最高峰。荀子的历史哲学对秦汉以后的思想发展有很大影响,历史思想家对荀子思想的褒贬毁誉十分不同,从荀子的历史命运,我们也可看出荀子对中国后世思想界的影响。”

 

中国儒商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实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杰做报告

   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单纯的论文题目是:《论孔子对“礼乐”制度的批判精神》,他指出:“孔子的“仁义”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入世”哲学,是对于其生活的周代“礼乐”制度的批判性阐发。它以“家国天下”为社会制度环境,从中抽象出人道主义价值取向的社会伦理,以“孝”“忠”“义”三者之间的递进关系“损益”推动制度变迁的政治理想,建构起社会“五伦”关系中的伦理公平性与政治正当性原则;他提倡的“仁孝”、“义勇”、“贵和”等核心观念,既表达了春秋时代批判“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评价“德政”与“刑礼”制度关系优劣的独立思想,也对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演变产生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更是阐释当代中国社会制度的“中国特色”的重要精神资源。”

 

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单纯做报告

    中国儒商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苟君厉的论文题目是:《“国学”在现代管理中的意义》,他指出:“西方哲学的特点在于强调“智慧”,即寻求客观的真理,而中国的“国学”则是以儒家为主流的“圣贤之学”,强调的是“伦理”,即“求善的智慧”……中国“国学”的特点是“经世致用”、“安身立命”和“内圣外王之道”;……实用的国学,特别是其中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管理至少有以下四点启示:第一,儒家政治伦理是贯通性的,这就为管理学扩展了宏大视野。第二,儒家基于人性美好的信念,可以推动管理原则“由硬向软”转变。第三,儒家伦理体系蕴含着终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可以提升管理的价值深度。第四,以儒家为核心的“国学”隐含一种独立自主的批判精神,这对于管理主体的自主性开发很有启发意义。”

 

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兼儒商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苟君厉做报告

    中国儒商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实学研究会秘书长朱康有的论文题目是:《退化、循环、升华:中国传统历史哲学的价值评判》,他指出:“在人类的视野中,对“历史”的看法往往意味着对“现实”的评判。社会的发展动力和源泉很多情况下似乎并不是来源于新事物的推动,而是奠定在既往历史的纠正、恢复和发展基础之上。中国作为唯一持续下来的文明古国,历史记忆和传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1世纪伊始,中国再度擎起了民族复兴的梦想,其中自然包含着对自我优秀文化传统的正面肯定与自信。”

此外发表论文的学者还有:浙江大学教授彭国翔,他论文的题目是:《冯炳南的五教观念及其实践》;台湾东华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贝克定,他论文的题目是:《The Term Tian in the 19th Century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Orthodox Bible: A Hermeneutic Approach》;德国明斯特大学汉学系教授于宏的论文题目是:《百慮一致,其揆一也》;台湾慈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教授林素芬的论文题目是:《張九成的聖王史觀與經世思想》;台湾大学教授曹美秀教授的论文题目是:《阮元與古文尚書》;北方工业大学教授张加才的论文题目是:《儒家历史意识研究》;德国杜伊斯堡大学教授杜伦的论文题目是:《先秦儒家“德政”与“礼治”思想对当今建立法治国家的意义》;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张杰的论文题目是:《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合法性论证及其现代价值》;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赵晓华的论文题目是:《中国古代的因灾求言制度》;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曾振宇教授的论文题目是:《气占:中国古代盛行的“社会天文学” ——以唐代李淳风为中心的讨论》。上述学者的论文,都是紧密围绕着中国古代的历史伦理观和经世致用思想展开,各具特色,使得中国实学的重要领域——历史伦理观的研究,有了重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