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首页 > 国学大家正文

推动儒学复兴 助力“中国梦”

www.chinarushang.cn  中国儒商  作者:文/图 汪林

推动儒学复兴  助力“中国梦”

——专访中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长吴光

 

/  汪林

 

1.JPG

编者按: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国际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浙江省儒学学会执行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长等职。平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践行和弘扬。主持整理编纂《黄宗羲全集》、《王阳明全集》、《马一浮全集》等大型传统文化经典名著。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吹响了中国弘扬传统文化的号角。今年1018日,第四届中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即将在陕西西安召开。新形势下,中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来承担这个时代的使命,怎样有效推动儒学复兴?就此话题,记者在采访了中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长、浙江省儒学学会执行会长吴光。

 

2.JPG

记者:“传统文化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开始了,后又变成“国学热”,已持续近二十年,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普及者,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吴光:从上世纪末的传统文化热到本世纪初兴起并持续到现在的国学热,是近二十年值得关注的一大文化现象,并可能对今后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文化现象有其历史背景,背景之一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人们在经济上富足了,管子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上相对富足之后,社会就产生了精神文化需求。而经济崛起后文化建设没跟上,整个社会功利主义盛行,道德滑坡严重,唯利是图、不讲诚信等事件层出不穷,假商品、有毒食品泛滥,整个社会亟需人文道德导正。

另一个背景是政府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文革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政府仍把传统文化当作封建意识形态来看待,后来态度变了,先是观望,再到支持。政府态度的变化对传统文化热或国学热有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传统文化概念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官方话语中,从“实事求是”到“以德治国”、再到“和谐社会”、“与时俱进”和“八荣八耻”等,官方意识形态中吸收了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元素。现在提倡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16个字直接来自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3.JPG

记者:儒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您认为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吴光:在谈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把儒学的基本理论先阐述一下。

首先,儒学的主体是道德。

儒学的根本特点在于道德的主体性。孔子说“仁者,人也”,为人在于道德。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是有善心的。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离了道德,人便与禽兽无异。所以,确立道德的主体性是儒学的根本特点。

儒学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以解决社会人生问题为根本任务,关怀人的生死存亡。马厩失火了,孔子首先问的不是马而是有没有伤到人,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儒学重视社会的安定和谐,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成就君子人格。孔子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孟子的“独善、兼善”,认为“大丈夫”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提倡的君子德操是“权力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体现的是同一种思想。

儒学以整体宏观地把握自然、社会、人生为理性思考的方向。“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观念源远流长。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体现了中国的思想智慧。河姆渡有个“双鸟托日”(俗称“双凤朝阳”)的牙雕,它是对天人合一的解读。鸟是越民族的图腾,这“双凤朝阳”,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渚的玉雕也表现了鸟、兽与人的统一,体现了万物一体的思想。

5.JPG

此外,儒学还有它的实用性和开放性特点。实用性表现为经世致用,修己安人。孔子说:“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后儒讲“修己治人、经世致用”。可见,儒学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理论。开放性则表现为重视兼容和谐、与时俱进,重视开放和变革。就像服装的变革一样,有一段时间,人们都爱穿西装,现在,许多人喜欢穿T恤了,这是应时变化,取其简便。再比如说文字,文字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就是因为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变化,现在许多简化字,其实可以从古籍中找到。这是文明的发展,由简到繁是文明的进步,但有时候,简化也是文明发展的更高层次。

其次,儒学的形态与功能。

历史地来看,儒学的基本形态,从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先秦子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近现代新学;如果从范畴特色上来划分,又可以分成仁学、礼学、理学、心学、性学、易学、道学、实学、事功学;如果从体用模式来划分,则可分为“仁本礼用”的古典儒学、“中体西用”的近现代新儒学、“新体新用”的当代儒学,等等。

儒学的功能,不外乎文化和政治两个方面。文化功能——“人文化及”,强调的是道德教化、个人道德修养和移风易俗等;政治功能——修己安人、修齐治平。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观人文,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儒学的智慧,在今天还是很有用的,它对我们现代生活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比如它指导我们如何为政、为学、为人:政治的要义是正直、正派、公正;学习的要义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人的要义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8个字。

最后,说到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儒学的根本智慧就在于“以人为本,道德为核心”的道德人文理想;其核心价值观念是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四大范畴。

“仁爱”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强调人的道德自觉,普遍的爱和民主的精神。像清代文学家张岱说的“予夺之权,自民主之”,像黄宗羲的“天下(人民)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就是仁爱的延伸,民主思想的体现。我国新一代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民工生活、关注减轻农民负担,致力于减税免税,也是一种仁爱、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和谐”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的共生、共处、共荣的精神。这是对人类社会理想境界的追求,是人类永续性发展的生态需要。

“诚信”体现了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和守信、守礼、守法的精神,是立身、立业、立国之本。“诚”指的是真实无妄,“信”就是守这个“诚”。对于个人,诚信是立身之本;对于企业事业,诚信是立业之本;对于国家来说,诚信是立国之本。“民无信不立”,指的就是当政者要取信于民,才能成就大业。浙江古代思想家王充的“实事疾妄”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批判虚妄的诚信思想。

“中庸”这个“庸”字大家可能认为不好听,其实“中庸”就是“用中”,强调的是不走极端,体现了公正、务实、协调。这种思想是极为高明的,走的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也”的道路,也是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必由之路,符合科学的发展观。

 

6.JPG

记者:你如何看待儒学在现代多元社会的定位?

吴光:首先,现代社会需要儒学。

现代社会的弊病,使得众多有识之士重新开始了对儒家智慧的呼唤。

现代社会一方面享受着科技文明,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产生了许多弊病。随着科技的发展,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在威胁着人类。

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是困扰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大问题。目前世界各地油价普涨,油的短缺问题严重,已经是有目共睹。

物质生活富裕的另一面是享乐主义、人欲的横流,而市场竞争的另一面则是拜金主义、人性扭曲、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我把竞争比成发动机,把和谐比成润滑剂,社会需要竞争去推动进步,但是一个发动机不停地转动,也会有磨损、烧坏的时候,所以润滑剂是必不可少的。竞争与和谐是互动辩证的关系。

这么多弊病如何解决?靠科学?靠法制?这都是不能完全彻底解决的。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精神层面的东西还是需要精神的处方。现代社会正在重新呼唤儒学,呼唤仁爱、和谐、节俭、诚信、道德、团队精神等等传统美德。

其次,对儒学的发展前景,我很有信心。

当代儒学发展已经有新心学、新理学、新仁学、社会儒学、政治儒学、生活儒学等等。真可谓百花齐放。而我坚持的是新体新用的“民主仁学”思路:“以民主仁爱为体,以科技法制为用”。其特色是继往开来、创造转化;新体新用、东西合璧。“天不变,道也不变”是形而上学;“天变,道亦变”是辩证法,是科学发展观,儒家之道在体用两方面都需要“与时俱进”。

但当我们讲儒家智慧的普世性的时候,要防止企图用儒学“包打天下”的现象。近年,有人提出“河东河西”论、“东方文化世纪论”,这实际上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儒学也应该在全人类多元文化大格局中发挥它的作用。儒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必须建立起适应新时期人类需要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各种形态的新儒学理论还有待于完善、精致与大众化。

最后,我认为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上,我们应当秉持儒家“民胞物与”、“和谐用中”的精神对待儒家的智慧,也秉持同样的精神对待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

 

记者:今年1018日,第四届中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即将在陕西西安召开。新形势下,中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来承担这个时代的使命,怎样有效推动儒学复兴?您对这届儒学社团联席会议有何期待?

吴光:我们这个会议的发起是在20135月份,由浙江省儒学学会和中国孔子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为什么发起这个会议呢,第一个是感到中国和平崛起了,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需要。第二个就是我们认识到,作为儒学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之后提出的中国梦的论述。我们感到在这个时候尤其有必要汇集全国儒学团体,大家一起来讨论,如何适应和平崛起、提升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

去年,我们在贵阳孔学堂成功召开第三届年会,会议取得重要成果:一是会议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37个社团增加到47个社团,论文集从30万字增至50多万字。二是达成一个共识,即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与源泉,二者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三是各社团间的经验交流为儒学理论的创新和儒学普及提供了新鲜血液。同时,贵阳孔学堂为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事业起到了标杆性的作用。

我们要深刻学习习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领会讲话精神。在和平发展的主旋律下,着立推动儒学复兴,认真建立机制的落实。

我们号召全国儒学社团联合行动,制定规划,健康有序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应用和普及推广工作。其中包含三个要点:呼吁全国各地儒学社团团结起来,形成资源共享、相互支持的社团集合——中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建立全国儒学社团的信息平台,沟通信息,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创办交流各儒学社团信息、反映社团活动情况的内刊《中国儒学动态》;建立表彰推广儒学的先进个人,奖励创造性优秀成果的激励机制。

我们要进行评选活动,这是我们今后的一个具体打算,当然弘扬普及儒学是我们经常性的任务,我们今年在陕西西安也是从推广、普及儒学方面进一步做工作。

 

记者:您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推广工作,对传统文化通识系列教材进课堂这件事,社会反响不一,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您怎么看?

吴光:在中小学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传统文化通识系列教材进课堂是件大好事。中国的教育先学西方,再学苏联,改革开放后再学西方,几乎全盘照搬,对中国自己的文化重视不够。近年来,教材中传统文化比重有所增加。但据我了解,大多数是诗词歌赋、散文游记这类传统文化的细枝末节。在中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把重点放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道德人文价值体系上,坚持以儒学为主导,兼及诸子百家。要以培养学生德才兼备的君子人格为导向。

习近平同志在与贵州大学师生座谈时,专门谈到了王阳明的《教条示龙场诸生》,以“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勉励大学生。

 

记者:社会上也有人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能在培养学生完美人格方面起多大作用表示怀疑,换句话说,传统文化进课堂是否能培养起学生的君子人格?

吴光:如果从小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积极影响。当然,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君子,但大多数人会从中受益。另外,我们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也不能仅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只是多元文化中的一元,不是说传统文化进课堂了,就不需要其他的东西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传统文化进课堂不是排斥西方文化,如果走到这一步,那就走上了另一个极端。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理念,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优秀文明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在这些方面我们传统文化中虽然不能说绝对没有,但不突出,不明确。西方好的东西要学,我们自己好的东西,如仁爱、民本、诚信、和谐、中庸、孝敬等也不能丢,这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

 

记者: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赞成全本传统文化经典进课堂,怕糟粕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主张应该对经典进行删节,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您怎么看?

吴光:对于这种观点我不赞成。经典就是经典,不可分割,其中的糟粕和精华,难以截然分为两部分,割裂了就不是经典了。如果人为进行分割,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度,谁也没有这个水平来操刀。另外,所谓精华和糟粕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也有其时代性,时代不同了,人们对精华和糟粕的理解也不同。当然,不作删节,并不意味着要学生全盘接受,重点在正确讲解,老师讲解时要把精华和糟粕讲清楚。我主张读经解经,不赞成改经写经。经典中的有些价值观念,如“三纲”,过时了就要被淘汰,讲经解经要与时俱进,不是宣传那些与时代潮流相违背的东西。古人讲,“礼,时为大”,也是讲要与时俱进,时代为王。

我们读经解经要重塑核心价值观,使传统文化中好的东西适应我们的时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重塑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孟子阐释孔子也不是亦步亦趋,也有重塑。孔子“仁本礼用”,到了孟子变成“仁义礼智根于心”,这就是重塑。礼义廉耻,从管子起,代代都讲,但内涵并不都是照搬;君子人格,每个时代也讲,但每个时代君子人格的内涵不尽相同。习近平同志提倡“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就是重塑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进课堂,学习传统文化不是复古,不是照搬。另外,不要小看学生的辨识能力。不做删改,也有利于学生全面、科学认识传统文化,弘扬其精华,舍弃其糟粕。也不能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印象:传统文化什么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