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首页 > 儒商文化正文

孔子是怎么改造君子形象的

www.chinarushang.cn  中国儒商  作者: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何善蒙

 

  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也是中国传统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如果说在西洋的传统中,绅士或者说贵族是其文化形象的代表,那在中国的传统中,这个代表非君子莫属。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形象,君子是先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共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中华儿女独特的集体创造。因此,君子文化是民族伦理的基本要素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几千年来推动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正能量、主旋律。

  在君子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君子文化,孔子的意义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转折性的、根本性的和特殊性的。

  转折性,是从孔子对于君子内涵的改变角度来说的。君子这个概念并非孔子发明的,而大体上是在社会身份和地位意义上使用的。当君子的概念作为一个社会身份来使用时,它首先强调的是这个个体是一个贵族的地位,指的是那些具有崇高地位的士大夫形象。对于士大夫、贵族,中国古代对于他们的行为有着严格的规范,要求“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从这个角度来看,君子是以对礼的坚持和遵从来表达其身份意识的,进而确立出了独特的阶层形象,正所谓“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所言不义,不敢以要君;行已不顺,治事不公,不敢以莅众”。

  将身份君子转变为道德君子,是孔子对于君子文化的转折性意义所在。在孔子这里,作为身份意识的君子还是存在的,但最为重要的是,君子具有了道德的意义。对孔子来说,君子重要的不是社会身份,而是能否自觉承担道义。

  儒家思想是以仁义为根本的精神价值,道德成为儒家的重要符号。而这恰恰是孔子所确立的,由此拉开了“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差异。由君子来承担道德的责任,是孔子对于君子形象最为根本性的改造,由此亦奠定了传统中国社会的基调。

  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什么是君子必须承担道德责任?换言之,孔子为什么要将道德的责任放在君子身上?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认为是孔子思维方式最大的成功,或者说是最大的特点。在孔子之前,君子就是有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人。既然有社会地位,那就应当承担社会责任。这从今天的社会伦理角度出发是可以很好理解的,即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其实,儒家的伦理原则也非常强调对等。儒家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讨论道德的,既然是关系,那自然是双向的、对等的。当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原则在后来很多人对儒家道德的讨论中被忽视了。

  对孔子来说,君子的社会责任被具体化为道德(仁)和礼仪法度(礼)。对于礼的坚守,是作为社会身份的君子本身就具备的;而对于德的坚持,则是君子新获得的使命与责任。由此,我们在《论语》中所看到的君子,既有身份的君子,也有道德的君子。但道德的君子,才是孔子所重视的,也是儒学的意义所在。

  当孔子把道德的责任置于君子之上时,就清楚表达出了儒家道德理想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两个层面:

  在道德实现方式上,孔子或者说儒家并不是没有任何区别地要求所有人都以道德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要求,而是强调君子必须承担道义。孔子就很清楚地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样一来,君子的主导、教化的意义就非常明显了。“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小人是需要被教化的,而君子是这种教化得以可能的关键。由此,在儒家这里,对于道德的实现,形成了一个框架设计:君子担当,小人效法,进而实现道德的良性发展。

  从道德境界上来说,儒家追求的是圣人,那是最高的理想。但是,孔子为什么要更多强调君子?因为君子虽然不是最高的道德形象,却是一个以道德为己任的现实中人。这种现实中人对于儒家道德的实现具有关键的、特殊的意义,那就是道德的理想不是不可以实现,相反它是现实可行的,就在君子这个现实的个体身上体现出来。因此,在儒家这里,圣人是完满的道德形象,而君子是现实的道德形象。当道德的理想在君子身上实现的时候,孔子想告诉世人儒家思想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现实有效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对于君子的道德内涵的确立,具有极为明显的现实指向意义。

  所以,君子形象经由孔子的重新塑造,获得了转折性的、根本性的、特殊性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孔子以非常现实的方式将道德理想实现放置于君子身上。由此,使得这个形象得以支撑中国传统,并且内化成国人的精神价值,影响至今。

                                                                   (责任编辑 王小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