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首页 > 文化探索正文

礼统的当代转化

www.chinarushang.cn  中国儒商  作者:关长龙

有关儒学之义理启蒙和现代意义的讨论可谓备矣,因应而起的学统追述和读经活动也颇能风靡宇内。然而如何在2500年后重新赓续儒学的大本达道,使之本立而道生,从而易俗移风,荫翳当代,似仍有许多学术的解读和体证的功夫要做。此事关系儒家文明(或曰礼乐文明)之传承与弘扬,故有讨论之必要。

 

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孟子云: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孟子·告子上》)《淮南子·精神训》因而申之曰:夫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也。皆致意乎人类的终极关怀,故扬雄论儒者云:通天地人曰儒。(《法言·君子》)盖得儒学命字之本意矣。《说文解字》以为学,觉悟也,即有生命体证之意寓焉,非仅如今所谓知识的习得与积累也。故朱子每以一本万殊喻儒学之法统(《朱子语类》卷二十七),盖正以此为中国儒学之根本特征。

 

一本之论叠经汉宋学人的道体、太一、太极、神明、天命、元气、太虚、天理及其散在万物与人的性理、魂魄、性灵、心性、鬼神等多维表述,又兼佛教、道教之本体、功夫体证的交相佐契,已颇能浃洽士庶之心,成为人们进善修德”“变化气质的生命觉证之据。然至今日,人类的认知已在大尺度宇宙学、小尺度量子学,以及全息混沌学、生命基因学诸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儒学的本体精魂正宜因此而刮垢磨光,再放异彩,从而继续成为人们生存中值得信赖的生命主宰,当心灵的管键触碰到它唯精唯一的锁钥之时,灿烂的道成肉身之气质转变即得以完成。《大学》于修身之前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目之论,则格物认知的习得之后,伴随见闻之知的理性边界已然出现,其于未知领域的安顿则要由德性之知来延伸推测,斯亦儒学本体论因以形成的基本理据,此与今日科学认知的边界出现之后,由科学假说来足成那些未知领域的可能存在一样,牛顿第一推动力假说应该与儒学本体的思考有着不谋而合的格致共识。道统之说远矣,然终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毕竟体之弘明才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唯即万殊而言,虽然觉证道体者可以率性合义、不勉而中,然于尚在觉悟路上的众庶而言,其因义路礼门(《孟子·万章下》)而入此一本道体的堂室则仍有十分之必要。因此作为达用之基本依据的礼统赓续在今日亦显得尤为迫切。按《说文》谓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此即终极本体之谓,而字《礼记·祭统》释为也,乃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之谓也。历代贤达为此裒集了丰富的礼统仪则,以为自己、家人、国人乃至天下来学者们的生存依据,传统中国也因此而被誉为礼义之邦。然自清末以来西学东渐的强势影响,旧的道统信仰之体的转变尚未完成,与之相伴的礼统认同之用的现代转化自亦仍在彷徨之中。《礼记·礼器》云:礼,时为大。故自礼经形成之后,制礼作乐的实践皆代有因革,文献之存于今者,其国典若唐代之《大唐开元礼》、宋代之《政和五礼新仪》、明代之《明集礼》、清代之《大清通礼》,又有士大夫齐家之作如汉班昭的《女诫》、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代司马光的《书仪》、朱熹的《朱子家礼》、明吕坤的《四礼翼》、屠羲英的《童子礼》、清张文嘉的《齐家宝要》,以及各地民间所行之仪等等,其有事神致福之功者,皆能契于传统认同的礼义之实。且值此全球化时代,人类生存智慧的交流借鉴之便,足资礼统当代转化坐集千古之智的缘起。孟子云: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孟子·告子上》)正谓理义认同的存在可以为生活方式选择的最优化提供可能。因此,与道统之当代转化必须借鉴整合当代的科学认知成果一样,礼统的当代转化也必须在釐析本国传统的基础上,进而借鉴整合其他族群的生活方式之智慧才能完成。

 

德国学者雅斯贝斯(Karl Jaspers)指出: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4页)儒家文明的赓续也必须回到人类理性发展的共识之途,返本开新,激活并坚振我们心中的道统本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周易程氏传·序》),进而绽出和谐清新的礼统之花。(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