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首页 > 文化探索正文

张新斌:儒商之祖子贡的五大精神遗产

www.chinarushang.cn  中国儒商  作者:张新斌

子贡,复姓端木(沐),名赐,字子贡(又作子赣),春秋末卫国人,其故乡实为卫之黎阳,即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孔门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子贡则为其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列“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中,子贡相关记述的篇幅最大。《论语》中涉足子贡的条目达38处,亦在孔门弟子中据多。子贡不仅位列孔门“十哲”之一,尤其是其传奇的从商经历,而被称之为“儒商之祖”。子贡的事迹,为后代商家素质的培养,无不具有启迪意义。归纳起来,子贡文化有五大遗产,值得继承与借鉴。

一、以“灵”为特点的思维敏捷的判断能力

子贡在孔门弟子中是极具个性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师也辟,参也鲁,柴也愚,由也喭,回也屡空。”这段记载,将子贡在同门诸子中的最大的特点,表述为言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又云:“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贡的所谓的“言语”特长,在于“利口巧辞”,能言善“辩”,以其“辩”长为孔子所不能及。但从对话中,也可以看出子贡的谦虚态度。《论语·公冶长》对此事有一个全面的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也相信子贡的说法,这反映了子贡是较为冷静客观地看出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距离的,反映出他个人素质中的实事求是精神。

子贡的个人品质有许多闪光的东西。《论语·公冶长》云:“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这里的核心意思是:我不想做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想把它强加给别人,这种境界是较高的。《论语·卫灵公》亦云:“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看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核心是相通的,而这也是孔子学说中“恕”的关键所在。

孔子对子贡的个人品质也有较高的评价。《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孔子对子贡人品的评价是器具,即这种叫瑚琏的器具。这段话也见于《论语·公冶长》。“瑚琏”是古代祖庙里盛黍稷的玉制器具。《史记》集解包氏曰:“瑚琏,黍稷器,夏曰瑚,殷曰琏,周曰篮簋,宗庙之贵器。”瑚琏这种清洁庄严的玉器,实际上是“高”、“贵”、“清”的象征,这也是孔子对其弟子的最高评价。

关于子贡的品性,《论语·宪问》云:“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即孔子认为子贡好议论别人的短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则云:“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反映了子贡品性中的正直之面,这种做法虽与孔子的要求有一定距离,但却反映了子贡率直性格的真实面貌。

另外,《论语·颜渊》云:“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韓犹犬羊之轉。’”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有好的品质,也要有好的才干,两者同等重要。实际上子贡便是这样的既有思想和德行,又有真才实干、济世救国之才的孔门弟子中不可多得的全才。他的成功,为我们全面认识孔子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问”为形式的认真学习的工作精神

“问”在孔子时代,是个最为常见的学习形式。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也有向老子“入周问礼”的举措。这种“问”实质是一种具有一定层次的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子贡是孔门弟子中最重要的和最优秀的弟子,在《史记》这样的鸿著中,记载孟子的文字仅215个,记载子贡的文字则有5000余字。在《论语》中,涉及子贡者达38条,这其中便有大量与“问”相关的记述。

问文。《论语·公冶长》云:“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里文子的谥号之所以为“文”,核心在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而这一条恰好也适合子贡的学习精神。

问士。《论语·子路》云:“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这里孔子将士分为三等,尤其将有耻辱感、忠于国君、保持气节的人列为士的第一等。

问友。《论语·颜渊》云:“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孔子将对待朋友的态度理解为该讲则讲,该劝则劝,但要顺其自然。《论语·子路》又云:“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这里孔子讲了好人的标准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不好的人都憎恨他。

问政。《论语,颜渊》云:“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里孔子将取信于民作为立国之本,从问答中可以看出,子贡也是有所思虑的。

问君子与君子所憎恶之人。《论语·为政》云:“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即君子要言行一致不说大话。《论语·阳货》云:“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一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即君子憎恨之人为,宣扬他人坏处的人,处在下面地位而毁谤上面的人,勇敢而不懂礼的人,刚愎自用而且顽固的人。子贡则憎恨把偷取别人成绩当作聪明的人,把不谦虚当作勇敢的人,把攻讦别人短处当作正直的人。

问美玉之卖。《论语·子罕》云:“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以美玉之卖向孔子请教处世之道,孔子则表达了自己藏德待用的心情。

以上的文献,反映了子贡的好学精神,尤其是有些问题经过了深思熟虑,在与孔子思想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三、以“儒”为己任的思想修养的自觉意识

子贡在追随孔子学习孔子学说的过程中,表现了强烈的学习意识,除前述的对孔子各种观念的学习外,最核心的是学习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论语·雍也》云:“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里孔子给出就近求取仁德的方法,即子贡所言能广泛地把恩惠给予人民并能够周济大众。《论语·宪问》云:“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也?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这里子贡提出管仲可否作为仁义的代表,孔子则以管仲功绩卓著,可以不拘小节,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他的仁义观。《论语·卫灵公》则云:“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孔子在这里道出了实施仁德的途径是,居住在这个国家就要结交这个国家的仁贤之士。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成分,子贡在研习过程中,对仁的学习也达到了较高境界。此外,子贡还认真学习领会了中庸的内涵,《论语·先进》则云:“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里通过子张与子夏二人性格的分析,孔子强调过分与欠缺都不好,以突显中庸之道的优势。

子贡对孔子是十分敬重的,而且这种敬重是发自内心的。《论语·学而》云:“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里子贡谈出了孔子以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这五种美德,预闻国政,而这也是一般人所达不到的境界。《论语·公冶长》云:“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贡认为孔子的最高境界即谈论人性与天命道理的思想,是不容易企及的。《论语·子张》云:“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在这里,子贡高度评价了孔子学问,他认为孔子作为贤德之人掌握了文王与武王的道义,他虽然不可以企及,但却可以利用一切机会向任何有贤德的人学习。

子贡对孔子有着极高的评价,这种赞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来的。《论语·子罕》云:“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里子贡将孔子的多才多艺归之于“圣人”,孔子虽然强调这是贫穷时学习的结果,但也看出子贡对孔子的崇敬。《论语·子张》云:“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在外人的眼里,子贡的贤德甚或高于孔子,但子贡用天是不可能搭台阶攀登,来比老师是不可能超越的。另外,《论衡·讲瑞》云:“子贡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当一年、二年之时,未知孔子圣也。三年之后然乃知之。”可知,子贡对孔子的敬仰是实践后的真知,也是发自内心的,这也进一步激发了子贡认真学习孔子学说的热情,毫无疑问这正是子贡成为孔门弟子中佼佼者的关键所在。

四、以“达”为本质的从商从政的高尚品德

“达”是通达,豁达。《论语·雍也》云:“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这里,孔子评价三个弟子各有特点,其中子贡办事通达,为“达”人。另在《论语·颜渊》所记子张向孔子请教“达”的标准时,孔子认为:“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因此,孔子“达”的标准是品质正直而爱好正义,善于分析别人的议论和观察别人的表情,想到的是恭谦待人。子贡也就是这样的达人,无论是家或国,都能通达。而从子贡的一生分析,子贡的确是一个从商能成为大商人,游说能达到目的者,可以说是一个全方位成功的人。

子贡对孔子的态度,也是达人中的“恭谦待人”的最好写照。《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子贡为孔子服丧六年时间,反映出子贡对孔子的敬仰是发自内心的,也体现了通达之人的为人处世的风格。

五、以“践”为路径脚踏实地地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

孔子以鲁为祖国,当鲁国受到强齐的侵扰时,决定派弟子前去解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就经世之才而言,孔子对子贡寄以厚望,也只有在当大任之际,子贡不负师望,挑起了救国的大任。子贡到齐国,游说田常不以伐鲁为目的,而要以与强吴一决高低。子贡又到吴国,游说吴王夫差,让他放下与越国的争抢,而北上中原成就大业。子贡又到越国,游说越王勾践,忍辱负重,伺机出击。子贡又去晋国,挑起晋国对吴国的反感。其后吴胜则齐国气势受损,吴晋的黄池之会,也让吴国元气大伤,越国趁机灭掉吴国并杀死了吴王夫差。“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可以说,子贡拉开了东周“合纵连横”的序幕,子贡是东周利用个人智慧与才干保家卫国的第一人。

除了大胆的政治实践、展示子贡的聪明才智外,子贡的商业实践更使他成为当时诸侯名贵问的豪门。《史记·货殖列传》云:“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云子贡“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反映了子贡在当时是一个家资千金的成功商人,他与各国诸侯礼尚往来,使这些诸侯对他也刮目相看。他的成功,也进一步传扬了孔子的名声,使孔学更为显赫。

总之,子贡的一生极其富有传奇色彩,他不仅被后世誉为儒商之祖,也向人们展现了孔子学说中更为全面的东西。他的“灵”、“问”、“儒”、“达”、“践”,不仅展示了他的全方位才干的魅力,也为我们衡量当代高水准的儒商,提供了标准。因此,以上五点,也成为子贡留给当代的最为宝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