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首页 > 文化探索正文

孔德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www.chinarushang.cn  中国儒商  作者:孔德立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不但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品质、精湛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他指出:“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担负起历史重任。”习总书记号召广大青年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对广大青年学子肩负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提出了殷切希望,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古代读书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随着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不断输入,在带来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给中国文化植入了西方文明的价值观念,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西方个人主义与金钱主义在中国社会上的泛滥,已经成为危及青年人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的毒瘤。大学生群体中,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禀赋与担当,主流是好的。但我们不可否认,还存在诸多问题,缺乏理想、没有规矩、自私自利、质疑英雄、诋毁模范,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不会处理群己关系等等。这些都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大学作为最高等级的教育阶段,培养的社会精英,必须承载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与人民福祉的责任。这一点毋容置疑。中华优秀文化蕴含丰富的社会责任教育思想,积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以深厚的中华文化软实力寄予当代大学生厚重的文化涵养与文化自觉,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责任者,责其所任

今天所说的责任,在古代语境中大多用作“责”。《后汉书·杨震传》:“崇高之位,忧重责深也。”从宋代开始,文献里大量出现“责任”连用现象,《宋史·职官志》:“责任不专,职任废弛”。从这些记载看,“责任”,指的是一个人的职位及与之对应的职责。位置代表权利,职责代表义务,责任即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值得注意的是,“责”除了有职责与责任的意思,还有责备、责罚、责问的含义。因此,责任亦可解释为“责其所任”,即根据完成的任务,考量其职责,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就是没有尽到责任。可见,“责任”一词,其内涵应该是恪尽职守、名实相符。

“社会责任”与“责任”又有所不同。如果说责任是分内的事,那么,社会责任就是完成分内之事,还要承担社会道义。责任属于私德层面,社会责任属于公德范畴。古籍中没有“责任感”一词,责任感是个现代词汇。《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责任感”一词:“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也说责任心。”如果说,责任是依靠外在制度规定的分内职守,那么,责任感就是凭借内心对分内之事的认可程度。只有外在的规定性,缺乏内心的自觉,既使完成职守也是勉强为之,不可长久。对于实现责任来说,内心对责任的认识程度高,行动中就会主动地想方设法尽到责任。反之,缺乏责任感,或者责任感不强,内心的自觉性就差,在行动中就不会主动完成职责,或者被动完成。换句话说,责任感就是一个人对其所承担职责的认识程度及其践行的自觉性。可见,责任感的有无、强弱实则关系到事业的成败。那么,社会责任感就是一个人对其所承担的社会道义的认识程度及其践行的自觉性。

一般来说,大学生最基本的分内之事就是完成学业,完成学业就是他们的责任。但由于大学生是社会上的精英群体,他们的品德、学识不但决定了他们的未来,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所以,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大学阶段的学业教育、局限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更要放眼未来,立足长远,他们的责任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北宋张载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古代士人社会责任感的宣言。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们的高等教育培育了大量优秀的毕业生,在各个领域涌现出许多模范。但总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们:人才培养的数量与拔尖创新人才之间的比例悬殊太大,拔尖创新人才太少。面对“钱学森之问”,我们一时很难回答出来。是中国人不聪明?还是教育体制出了问题?我们也曾经怀疑过中国的落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羁绊,但在建国之初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无不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他们的报国之志、无私奉献精神不正是“精忠报国”的体现吗?面对当下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我们要问: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无法激发出、孕育出大学生的责任感。或者说,他们本来的责任与激情被我们的教育所湮灭。每一位青年人都有梦想,入校的大学生都想成就自己人生的辉煌,只要加以引导,点燃他们的激情、热情与感情,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就会应运而生,进而成为学习的有效动力,服务社会的精神资源。但在实际教育中还存在不少影响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问题,有的问题还很难从高校自身方面来解决。

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观念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只拘泥于自己的工作,满足自己的需要,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就不可避免。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高等教育迈入产业化时代之后,责任感教育在功利主义冲击下,渐行渐远。家长花钱送孩子读大学,肯定要求回报,将来希望找一个又体面收入又高的工作。对于家长来说,无可厚非。但这样一来,高校为吸引学生,就要在就业上下功夫。如果尺度掌握不好,难免走偏。在本科院校的机构设置中,悄然出现了一个重要部门——招生就业处。该机构的设置有利于使高校招生就业工作专门化,提高工作效率。教育管理部门在考核高校工作成绩的时候,往往把就业率看得很重。不好就业的专业,学校就鼓励他们考研究生,考上研究生也算就业。如果一个学校的就业率排名不好,就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直接关系到其生源的数量与优劣。

大学教育本质上是精英教育,不应成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否则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边界就模糊不清。精英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培养的学生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个个是精英,放在社会上能发挥精英的引领作用,而不只是满足于自己找到一个好工作。笔者有一年担任自主招生的面试专家,问所在小组的面试学生同一个问题:“上大学为了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找个好工作”,少部分学生说:“为了父母”,在整个小组的近20名学生中,只有2名同学回答出“为了国家”诸如此类的话语。这些“准大学生”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实在令人堪忧。这种现状更加凸显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入校以来,家长、班主任就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出国、考研、考公务员、就业。出国要学好外语,考研要学好必备的课,考公务员要先当学生干部再入党,就业要有明确就业目标,一切按照目的指引的道路前进。有学生说,他们从进入大学到毕业,发展模式就被家长或学校设计好了。毕业后,顺利成章的出国、读研究生、当公务员、进入工作岗位。上了班不好好干活,就没有薪水。为了薪酬也要有责任感。但这种责任感仅限于个人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也就无从谈起。

与精英教育相对应的是职业教育。现在社会上普遍忽视职业教育,一个原因是因为职业教育的门槛比大学低,另外的原因是由于本来应该成为精英教育的大学教育转而也成了职业教育,也就挤占了高职学校学生就业的份额。《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规定:“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这个规定实际上说明,目前的一批本科高校的办学水平与模式已经接近或等于职业学校。而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千方百计要升格为大学,如此“大学不像大学”、“高职不像高职”。当大学与高职都以就业为导向,精英的文化自觉被湮灭,人才的价值无法发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何以激发?

忽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导致品德教育出现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一提法,从指导思想上明确了教育的本质任务就是培养人。20141110,《新京报》报道,河南商丘学院一名大学生向异性表白被学生开除。我相信,从大多数学生看这则新闻,仅从标题上就会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在他们的辞典里,“表白”已经成为年轻人群体中流行的爱情表达方式。但任何事情都不是偶然的。我们细看这则新闻的内容,就会发现这名被开除的郭同学,表白的时间是在中午休息的时候,地点是在女生楼下的公共场合。当学生处的老师对其提出劝告时,该生拒绝并报110“诬告”劝阻人员。当学校请家长来校配合教育时,郭某却对老师破口大骂,大打出手,行为极其恶劣。学校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开除处分,对这名同学的处理是合理的。该生在休息的时间选择公共场合为了自己的私人情感而破坏公共秩序,置他人的休息权利于不顾,视校规于虚无,目无尊长、礼法、规矩,只有自己的私欲。这种学生何谈社会责任?

其实,这种表白的现象已经风靡大学校园。大一新生,开学不到一个月,就会出现在女生楼下“喊楼”,表白爱情,后面往往跟着一些起哄的同学。在教室、楼道等公共场合,有些学生我行我素,在与异性交往方面不只是不加注意的问题,而是越来越不像话。去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了一段采访安徽工业大学宿管阿姨王廉华的视频,引起强烈反响。王阿姨说:“以前是谈恋爱的学生见了老师吓得跑,现在是老师见了谈恋爱的学生吓得跑。”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不是在我们的学校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大学生是成人,但是并不代表成人就可以做任何事。人要懂得敬畏环境,尊重他人。一个人的品德,很重要的一个判断标准,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敬畏之心,有尊重他人之感。否则就是“任我行”。

学校不反对学生谈恋爱,但凡事都有个度。如果一旦放任自流,甚至鼓励,可能就会难以收拾。大学生是成人,但绝不能将成人世界的做法都搬到大学里来。有些打着宣传西方自由与民主的旗号夹杂腐朽的灵与肉文化,对青年学子的危害很大。

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的大学生冷漠现象。冷漠与残忍似乎不应该出现在大学生身上,但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把硫酸倾倒在北京动物园的熊身上,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残忍杀害宿舍同学,2005年复旦大学研究生张亮虐杀30多只猫,2006年北大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一只溜进学校图书馆的流浪小猫杀死,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付成励弑师案,接连不断的校园案件虽是偶发,但足以震惊整个中国社会。之所以震惊中国社会,就是社会上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天之骄子,是有教养有文化的代名词。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充满热情与激情,关注国家大事,应是大学生具有的基本政治态度,但据《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报道称:“政治似乎不是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十分关注的话题,最深的印象无非是政治课及其闭卷考试。在一些同学的印象中,政治课是乏味、枯燥、形式主义的,使不少同学对其避而远之。这种冷漠直接导致了我们对国情缺乏了解,对国家事务缺乏应有的热忱。”造成大学生“政治冷漠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功利主义的蛮横滋长与理想主义的急剧衰弱。记者感叹的说:“大学生现在接受高等教育,将来有人会是国家的决策者,有人会是执行者,也有人只是普通百姓,但是,责任感、公民精神应当是我们每个人的坚守。只有关心,才会了解;只有了解,才会参与;只有参与,才会改变。大学生如果离政治越远,离国家和社会也就越远。”据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针对学生社会冷漠态度的调查,大多数同学认为,虚拟世界导致的隔阂、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等都是导致社会冷漠现象产生和加剧的原因。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南京彭宇案、佛山小悦悦车祸案曾引发了老人倒地要不要扶,见到他人处于危险要不要救的讨论。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美德如果只存在于历史的记忆,社会上的冷漠将会不断蔓延开来。一旦蔓延到高校,高校又没有合理的引导与阻击,不能把仁爱之心的培养作为大学生教育的根基,他们的社会责任又从何谈起?

忽视文化素质教育导致大学生缺乏人文教养。“术业有专攻”这句古训如果被片面地理解,造成的后果将很难在短时期内弥补。对大学生来说,专业确实很重要,专业决定着未来他们所从事的事业与服务领域。在填报志愿时,学生就选定了与未来就业相关的专业。但专业过细容易导致培养的人才只能胜任一种工作,不利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宽口径的人才,近年来,很多高校创办了各种形式的实验班、国际班。一般来说,很多实验班是入学之后,经过二次选拔编成。但有的考入实验班的学生认为,到了大学二年级或者三年级再去选择专业,岂不晚哉!所以,经过前思后想,没过几天有的学生就退班了,严重的退班现象导致一些实验班或国际班不得不宣告解散。可见,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需要综合配套改革,出组合拳,方可成功。

另外一个做法是加强通识教育。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有通识教育课,通过门类繁多的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人文精神。在我国,该类课程有的称为通识课,有的称为文化素质课。由于当前的高中会考与高考制度尚未改变以考定终身的格局,所以,当前的高中教学本质上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如果通识教育或者文化素质教育得不到加强,就会犯下常识性错误。比如,大一的新生和同学一起去食堂打饭,问食堂师傅:“有没有非(韭)菜馅的包子”;大三的学生不会写换届的“届”字;外语系学生把泼水的“泼”字写成“拔”;学生社团负责人提交活动请示报告,2页纸的申请表,第2页仅有2个字,而第1页却用4号宋体字单倍行距打印;刚刚举行完开学典礼的操场满是学生丢下的垃圾。这些问题,已经不能仅仅说是个别现象了。我们都知道,文化与思想的力量如果想发挥作用,必须依靠教师的引领、校园环境的熏陶、真挚情感的感染,只依靠课堂上的几节课很难奏效,如果教师把上课作为一种任务,只是满足于完成教学工作量,其效果更可想而知了。

以上所举大学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在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大学生不能准确给自己的人生定位,出现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典型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功利主义教育不等同于西方教育,西方的教育也有责任教育,只是我们学习西方文化不精,又忘记了中国文化的本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责任教育智慧,正可以作为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宝贵资源。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培养“志君子道”的当代大学生

时代赋予教育者神圣的使命,党中央给教育战线提出了新的希望与要求。在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后。党的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话,给我们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提升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当前首先的任务是教育管理者与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8·19讲话”中,指出了当前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做到“四个讲清楚”。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这是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高评价,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如果说做好宣传工作不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讲不好中国故事,那么,做好教育工作不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培养不出文质彬彬“志君之道”的当代大学生。

教育部2014326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中的三个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纲要》要求:“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可见,从国家战略顶层设计层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已经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习总书记在201499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了给广大老师提出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要求。从讲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好老师的标准有四个: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养、仁爱之心。不难发现,这四条标准正与《论语·述而》篇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相对应。只有广大教师带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担当精神,培养的学生才可能是道术兼备、文质彬彬的君子。

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是要大力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思想。古人求学不是单纯为了找工作,而是先修身。修身达到一定程度,能胜任工作的时候才可以出来做事。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修己”才能“安人”,“修己”才能“安百姓”。修己本身就是一种责任,为将来安人、安百姓尽更大的责任。为此,修己须敬畏,须慎独,决不能半途而废或者虚张声势。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举止退让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论语》上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就是先做到孝悌为人之道,再学习文化知识。习总书记引用《大学》的“八条目”,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他说:“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培训基地,而是彰显光明德行的场所,通过培养修身的君子引领百姓走向至善之地。

古人求学的12字方针,“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就是求学的志向,责任担当教育。“据于德”是求学的根本,道德品质教育。“依于仁”是求学的动力,仁爱情感教育。“游于艺”是求学的内容,专业与学识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把责任与担当教育置于教育的首要位置,而今我们是不是有些倒置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孔子当年作《春秋》,就是要“使乱臣贼子惧”,为国家塑造忠君爱国之士;曾子作《孝经》,就是要培养千千万万个孝子。合起来,就是培养忠臣孝子。忠臣孝子,可齐家,可报国。日本侵华时期,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赵登禹师长奉命守卫北京大红门,临行前给母亲跪下告别,说儿子不能尽孝。赵登禹师长的母亲说:“为国尽忠就是大孝。”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爱国志士,哪个不是忠臣孝子,哪个不是志在天下的君子。

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是要弘扬精英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学,儒家思想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注重社会精英的引领作用。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至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从天子的王道,到诸侯之道,大夫之道,陪臣之道,道不断下移,可以担当引导社会责任的主体越来越多,社会也越来越乱。孔子对历史治乱的深刻分析与对贵族礼文化的熟悉,使他认识到,只有士人奋起担当起社会责任,才能使“文武之道不坠于地”。孔子深信,道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的专利,而是每一个具有担当意识的人应有的文化自觉。“道不远人”,就在我们身边;“人能弘道”,只要以坚韧毅力学习,即可成为君子。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诗书礼乐的文化教养,把古代贵族赖以标识的礼仪之道转移到有志君子道的所有人身上,创造性地把贵族之礼转化为普通民众可以共享的文化资源,彻底打破了宗法贵族对礼仪之道的垄断。从孔子开始,“君子”一词已经由居于上位的宗法贵族转换为引领社会风尚的社会精英。谁能以自己的礼仪教养引领社会风尚,谁就可以称为君子。孔子与他的弟子,诵诗书、习礼乐,教人以学礼为首务,只要以真诚、敬畏之心执礼,即可再现庄严神圣之礼仪。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知道羞耻才能走上正途。庄严神圣的礼仪照耀他人、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

当代的大学生相当于古代的精英——士。如何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是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中的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一定要树起来,立的住,把好关。一旦他们出问题,精英与典范的引领作用就会是个反作用。我在一堂课上期中测验,最高分是学生党员,但最低分竟然也是党员。同样是党员,两者的表现差距居然这么大。如果有些善于钻营的人入了党,不但危害自身,而且会严重破坏党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威望与形象。

“士不可不弘毅,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关乎将来他们之于社会的贡献有密切关系,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让传统文化之根、民族文化之魂深入大学生心中,使精英成为名副其实的精英,发挥其应有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