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首页 > 文化探索正文

徐惟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

www.chinarushang.cn  中国儒商  作者:徐惟诚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中,前几年对国外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关注好像比较多一些,近几年对有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则呈上升的趋势。
  这种现象很正常。企业文化是一个外来的概念。30多年以前我们还没有想到过什么叫企业文化,因为那个时候中国实际上不存在企业,我们现在讲的鞍钢之类,也就是个大车间,不是一个现代的企业。所以企业文化当时也是一个外来的概念。开始的时候,对于人家为什么要用这个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演变的历程,有哪些经验和教训,自然得多看看别人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经过这30多年的发展,我们是在中国的大地上,建设中国企业的文化,自然要面向中国的实际,解决中国的问题。经过反复的实践,大家逐渐体会到,企业文化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企业灵魂的建设,要建设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怎样建设企业的灵魂,我们开始研究的时候,好像还没有想清楚企业文化是什么东西。最开始我们重视的是表面的东西,包括企业形象设计之类。逐渐大家觉得企业文化,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这个魂,企业要有一个魂。这样就要在企业当中建设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必然把企业文化的建设逐渐聚焦到这个上面来。企业由众多的自然人组成,在不断变幻的市场中竞争,各种不同的观点互相激荡,只有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有了判别是非、美丑、对错的价值标准;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团结奋斗,才能保持定力,才能不断地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及时应对,走向胜利。
  特别强调“及时”两个字,因为有许多人在不同的观点间震荡,这好象没关系,大家讨论,讨论到最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企业在市场当中竞争,机遇、挑战转瞬即逝,你争了半天,三个月过去了,说应该这样办,大家都一致了,机会已经过去了,已经不需要你办了。必须要能够及时应对,企业在市场当中才能发展。要及时应对,特别是像我们中国从一个落后的状况要走向现代化,那么一大堆新观念天天拥进来,你知道哪一个是符合你的需要,哪一个不符合呢。然后你说我们自由、民主,吵架、争论,争论半天你什么时候能够做起来?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有,最起码的,最大公约素就是核心价值观。
  培养共同的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国的一个优势。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成为支撑民族发展繁荣的精神力量,引导我们应对各种挑战,适应形势的各种变化。传统文化自身也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在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我们民族的基因,是我们共同的根,有这个共同的根,是我们的最大幸福,我们应当爱护它,珍惜它。这么丰富的内涵,能够应对各种各样情况的经验,我们有这样的东西,我们就更比较容易在市场的激荡中保持我们的定力,能够保持我们自身发展的速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博大精深的内容,蕴藏着解决当代各种问题的重要启示,例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是爱国的观念。例如:“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这些都是讲劳动、奋斗、创造。例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居上”,这都是讲革新、创造。例如:“俭以养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都是讲勤俭节约。例如:“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扶贫济困”,这都是讲的互助、关爱。例如:“一诺千金”,“人无信不立”,讲的都是诚信。例如:“和而不同”,“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和谐。还有,“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大体上我们今天能够碰到的各种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启示我们正确处理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和理念完全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成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不要以为只有上了本本,特别是圣人的本本,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渗透进我们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就存在于我们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间节庆活动、民谣、戏曲、俗语、谚语、家训、家规、家风、邻里关系、待人接物之中。这里有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许多人不用价值观这个词,都不知道自己有价值观,但是他天天用价值观判断是非,已经到处都存在了。重视、结合和运用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使文化建设收事半功倍的之效,更加容易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当然不可以泥古不化。传统文化本身有精华和糟粕之分,精华部分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孔子说仁,每一次说的都不完全一样,而又基本相通,他被称为“圣之时者”,而不是“以不变应万变”。我们今天更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对接,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同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新知旧识蓬勃生机,共同为中国的企业增添活力。(作者:徐惟诚,国际儒联荣誉顾问、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本文是2015年03月28日作者在国际儒联顾问联络委员会、儒学与企业管理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整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