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首页 > 文化探索正文

张发:传统文化参与修复性司法的实践及思考

www.chinarushang.cn  中国儒商  作者:张发

《监狱法》指出:“监狱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监狱对罪犯实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将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这段话不仅阐明了监狱的性质、执法工作原则,更阐明了监狱工作的终极目标。作为在监狱工作的领导和警察们,最关心关注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监管安全;二是如何将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换句话说,如何使监狱成为“新公民孵化器”?自2006年以来,海南省监狱管理机关在海南省司法厅主要领导的支持下,以修复性司法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监狱,对服刑人员进行教育改造,并遵循教育者首先受教育的原则,对监狱警察进行学习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200834,中央电视台12频道《第一线》栏目以《迟来的爱》为题报导了海南监狱开展传统文化的专题,在社会各界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和广泛的反响。《迟来的爱》在全国流通几百万套,充分彰显了修复性司法的实践成果。从视频片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植入监狱,有效地修复了服刑人员与家人曾经冷漠的人伦关系,监狱警察与服刑人员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更加融合。那么什么叫修复性司法呢?所谓修复性可法,就是指社会犯罪行为的发生损害了被害人、社区、伤害行为人自身以及涉及被害人双方的亲属朋友及他们所在的社会之间各种关系,必须通过调动一切相关因素,积极参加与解决权利侵害冲突,并最终使犯罪被损坏的各种关系得以修复,进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目前我国社会上大力倡导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民调解、非监禁型的社区矫正以及2013年正式实施的新刑诉法中的“刑事和解”程序等都体现了修复性司法的精神。然而监狱是修复性司法所追求的犯罪关系破坏修复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传统的刑事司法秉承的理念是:由于犯罪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利,使被害人遭受了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以及财产上损失。因此,犯罪人也必须被施以同等的痛苦和做出同等的补偿,根据情节甚至还可以加深犯罪人的痛苦和经济赔偿。这种刑事司法充分体现了社会公平法律正义的价值。然而,这种报应惩罚性的司法模式效果并不理想,服刑人员所面临的各种关系没有得到很好修复。一是与家人及亲属的关系。一个人犯罪,首先是自毁前程,接着是毁掉了家庭的幸福,家庭矛盾由此凸显。有些服刑人员被家人抛弃妻离子散,有些服刑人员无视家人的痛苦,向家里索钱要物,亲情会见时父母爱人哭泣,有的犯人说“我还没死呢?哭什么!”有些服刑人员刑满释放时遭到家人及亲属的冷漠,情绪低落甚至失控。二是与被害人关系,一场官司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受害人时时受到犯罪人刑满释放后报复担忧的困扰。三是与公检法机关的关系。很多服刑人员都存在一种对判决本能的敌视,因对判决不满,进而对司法人员不满。在海南省就曾发现过被假释的罪犯杀害检察官的悲剧。四是与监狱警察的关系,对个别抗改的服刑人员,依法严管、关禁闭,可能激化矛盾,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五是与在押犯之间的关系,在监狱因刑期和地域等因素,容易产生牢头狱霸的问题,打架斗殴时有发生,造成监管上的难度。六是与社区的关系,由于一个人犯罪,给他们生活过的社区抹了黑,社区对他们不愿接纳。种种社会歧视的问题使很多刑满释放人员丧失了融入社会的信心,再加上就业难,生活无着落等各种实际困难,加重了他们对社会的仇视,“重操就业”的可能性不断增大。以上这些服刑人员所面临的种种人伦社会司法等关系,如若不能得到有效修复,监狱法中将“将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重新犯罪率高的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就为社会的安全和稳定留下很大地隐患。

海南省监狱坚持把修复性司法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纠正重监管改造、重劳动改造、轻教育改造的偏差,在教育改造方面克服以往政治说教强行灌输的问题,瞄准监狱教育人改造人目标不放松,以“铸造新灵魂、培育新公民、重塑新生命”为己任,坚持把传统文化植入监狱。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拿出海口监狱作为试点单位,并把该监狱定位为教育型监狱;二是把全省的新犯入监集训监区调整到海口监狱,新犯教育从以往的两个月增加到三个月,让罪犯一入监就开始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是每所监狱指派十名警察到海口监狱进行专题培训,为各监狱培养学习力行传统文化的种子老师;四是编印传统文化经典教材;五是聘请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的老师到监狱指导教育并授课;六是编写警察及服刑人员学习传统文化感悟的书籍。经过几年实践,我们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把优秀传统文化植入罪犯教育改造工作让我们尝到甜头。

一、主要措施

一是选好教材,系统熏修。在浩瀚如烟的传统文化中,精选了《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作为基础教材,制定了“三年一周期、每年一本经典,循环进行”的教育规划,其中《弟子规》贯穿整个教育始终。为什么说把《弟子规》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弟子规》是“天下第一规”,是做人之规。我们的基本目标是:以《弟子规》为主要内容。通过“五伦八德”的教育使服刑人员耻于犯罪;以《了凡四训》为主要内容,通过改过迁善的教育,使服刑人员悔于犯罪;以《太上感应篇》为主要内容,通过畏果断恶的教育,使服刑人员畏惧再犯罪。围绕这一目标,我们把三本经典的教学纳入服刑人员年度教学计划,坚持每年系统课堂讲授不少于96课时,并通过常态化的制度和强有力的考核手段,保证教学计划的落实,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位服刑人员刘某因放火罪被判有期徒刑九年,他以“行善勿作恶就是福”为题,反思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感悟。他说,“两年多来,通过学习,我觉得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做人的法宝。《弟子规》以一个“孝”字为核心延展到人际关系‘悌’,从日常生活规范总结出一个‘谨’字,从言行为人得出‘信’,进而提高自己的修养使自己具备大爱之心“泛爱众”,并使自己成为一个亲近仁德的人。一个人只要按照《弟子规》的指引去立身处世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了凡四训》破解了一个很多服刑人员都深信不疑的关于坐牢是因为自己的命不好的观念。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力行善事,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使“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的迷信成为谎言,印证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太上感应篇》将人生的因果律解剖得一清二楚。怎样才有幸福人生?很简单,坚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何命苦?人世间175种恶业,你只要作了,就一定会有恶果在等着你,幸福和不幸福就这么简单,行善勿作恶!谁都知道,服刑是痛苦的,一个像我这样青春年少的人自然也不例外。可是这两年来,我的痛苦和以前完全是两回事。以前是痛恨自己笨,居然作案被抓到了,以至于失去了自由。现在是恨自己为什么不早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读书时为什么不好好学习这些道理,为什么不将父母的教诲记在心里;以前痛苦是因为自己被关在监狱里不能自由地吃喝玩乐:现在痛苦是因为自己犯罪让父母蒙羞,牵挂父母的身体;以前痛苦觉得服刑之后人生没有希望了;现在痛苦是因为自己的罪行给受害者留下的伤害让自己愧疚不安……我虽然现在也觉得自己痛苦,但我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这种痛苦是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后良心发现后的痛苦,是一种人生觉醒的痛苦,是一种改造成功的痛苦,也是我走向新生应有的痛苦。”这位服刑人员结合自己的实际,对《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三部经典学得融会贯通,围绕自己的前后痛苦在忏悔中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在忏悔中修复了他与家人和被害人之间的人伦关系。还有一个案例发人深省,唐某因犯抢劫罪判有期徒刑四年,他说:通过学习《弟子规》我幡然悔悟,原来走到今天这一步都是因为自己愚昧无知造成的。我记得《弟子规》中有一句,“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意思是看见他人的优点和义举要学习,即使相差比较大也要努力学习,逐渐地赶上;看到别人的不良行为,要自我反省,检讨自己青少年的时候很容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道理,如何能做到近墨不黑呢?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考验。一个人要时刻对自己警钟长鸣,要对自己进行约束,怎样才能约束自己呢?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一名罪犯,在监狱这所特殊的学校我们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改造自己思想品德的武器,努力戒除恶习,为将来重新规划人生目标。我们只能通过洗涤心灵的污垢,以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的改造态度收获改造成果。这些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要付诸于行动并不容易,要具有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决心。进步慢,不可怕,怕的是原地踏步。只要目标坚定,心志坚定总会有所建树。我的经验就是每天都从心里向父母汇报自己一天的得失,以此作为行孝的实践。每天都检讨自己一天与人相处的得失,看看自己有没有不符合“出则悌”的地方。每天都将日常行为梳理一遍,看看自己有没有违背谨信的言语行动。每天当我实践了这些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一天特别的充实,这一天吃得香,睡得好。如果认为自己当天有些事做得不好的时候,就罚自己静坐思过,找出犯错误的原因。一年多来,我始终坚持着这样做,因为我发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我深信绝大多数服刑人员都良心未泯。有的人是一时失足,心底还保存有善恶之心,进取之心,有的人是因为无知冲动,也有的人是因为受骗上当。一个人不管过去怎样无法无天,也不管他怎样声名狼藉,到了监狱这所特殊学校能够猛回头的话,就一定还会有自己幸福的明天。我诚恳地希望每一位服刑朋友,把一切杂念都抛得远远的,快点拿起能够拯救我们心灵的传统经典,这才是我们这些失足者的必由之路。

二是明伦倡孝,开启心智。《群书治要》(卷九·孝经)有一句话“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中华文化特别是孝道文化,是开启人生心灵的万能钥匙,孝:誉为“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本。”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力、穿透力,学了会在心里发酵。文化不仅是一种价值体系,而且是一种行为规范系统,它给整个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是非、善恶、美丑、真伪、好坏的判断标准,并通过社会教育使其内化为整个民族的正义感、羞耻感、审美感、是非感和责任感,从而有效塑造国民健全的人格,使民族精神得以延续传承,不断深化升华。文化是骨髓里的东西,流淌着是道德的血液。现在我们很难找到一种让人痛苦流涕的教育,我们从中华文化中特别是孝道文化找到了这种教育真谛。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积淀的一种文明,一种文化基因,它是建立在血缘和亲情基础上的道德情感。孝道教育培养的是一种恩义情义,如果恩义情义的处世原则培养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仅以利害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往往就会做出见利忘义、忘恩负义的事情来。孝道文化最能触及服刑人员心理和情感中最脆弱的那个点,犯罪是最大的不孝。孝是所有人共同认知的价值观,世间的人再坏也不会反对孝道,没有任何人接受不了孝道。

衡量教育效果有六个字:动情——入心——践行。我们对服刑人员遵了忏悔——改过——感恩——重新站起来的路子进行中华文化的教育,教育效果非常好。服刑人员张某说《弟子规》读起来让人心血喷涌啊!老师讲解《弟子规》“入则孝”部分的一声一句都如火山般燃烧我的心肺,如地震般震撼着我的灵魂。正像《群书治要》(卷九·孝经)所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三是知行合一,贵在力行。话不能践行,万卷徒空虚。学习中华文化就是要学一句,做一句,学中思,思中行,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关于学习方法在经典《中庸》一书中有过明确的阐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指广泛的学习,详尽的询问,慎重的思考,明确的辨析,坚定的实行。为了给使服刑人员创造一个力行中华传统文化修复与家人关系的机会,除了亲情会见与服刑人员家人双向互动外,我们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清明节放部分服刑人员回家祭祖。海口监狱职务罪犯黎某清明节回家祭祖的感言是这么写的“按传统说法,我算是归于孝子的那一类。我的祖辈向来有着清明扫墓的习俗,沿袭下来,到了我这一代,此风似乎还浓盛一些。我从小可说是逢节必事,从未间断过。即便是后来有了公干,虽公事缠身,可到了这一天,我还是设法抽出身来,回家尽一份孝的义务。服刑之后,此念早已灭绝。不过,就在今年清明节即将来到之际,我的那种固有的‘清明意识’竟然日趋强烈起来,有时甚至到了情不自禁的地步。我想必是监狱里开展的中华文化教育给我的熏陶所致吧。也许是天随人愿吧,节前一天,我突然接到监区长的通知,说是监狱同意我清明节回家探亲。我顿时惊喜万分!感激之余,我沉浸在监狱人文管理的温暖之中。很快,我梦幻般的踏上了归程。按理说,见到如此众多的亲人,我应该高兴才是,可我心里却很沉重,还不时有眼泪流出,而流的更多的是心泪!看着那些漫山遍野扫墓的人群,我心中涌出了无限的感慨。同是在扫墓,感受各异。无论是从外地回来的,还是在家乡创业的,人家显扬出来的是尽孝奉先,承传祖业,甚至是光宗耀祖,可我该算是什么呢?站在祖宗面前我无法抬起头来,惭愧中有着一种无地自容的感觉。家祭时,我足足地跪了一刻钟,以至于我的长跪引起了亲人们的一片哭泣声。告别老家时,我依然没有感觉出来半点的欣慰和轻松,只是在想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未了,我在心里反复说着一句话:不管以往做过什么,但我的一切还可以重来!”这个服刑人员说自己流出的是心泪,心泪是什么?心泪就是忏悔之泪、改过之泪、感恩之泪!这心泪就是一种文化在一个人心底沉淀后的本能反映。为了配合修复性司法与传统文化卓有成效的开展,我们还在全省监狱系统成立了高墙之声艺术团,以犯人为主体,自编自导自演一台文艺节目,服刑人员以他们特殊的身份、特殊的情感、演出的特殊节目催人泪下。修复性司法理念在文艺节目中充分体现,例如,《妈妈,我错啦》演绎的是未成年犯向妈妈的忏悔;《孩子,妈妈在等你》一位母亲反思自己对子女教育上的教训。《除夕接见》演绎的是一个未成年犯对受害人老奶奶的忏悔及老奶奶对这位过失杀害她孙子的罪犯的接纳;《狱中告白》则是一对职务罪犯夫妇对家人、对党和人民的忏悔,发人深省!(播放《狱中告白》)

刑释人员吴某,在出监狱前认真地学习中华文化,力行《弟子规》,做到了与人为善,礼貌待人。他在刑满释放后,到海口市美兰区公安局办理户口注册时主态度谦和恭敬,给民警行了鞠躬礼,使得在场的民警惊讶万分地说:“你这不像从监狱出来人啊!”

刑释人员张强,家里兄弟三人争家产闹的鸡犬不宁,他把在监狱中学到的《弟子规》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道理。对兄弟耐心的进行劝解,并自己表明了态度,决不能为了争财产伤害母亲的心,断送手足情。由于他的一片真情,终于化解了一场家庭风波,使一家人又生活在天伦之乐中。一个刑满释放人员通过在监狱里学习力行《弟子规》,化解了家庭的矛盾,我相信如果有可能,他一定能够担当起人民调解员的责任。

海口监狱刑满释放人员符某以“离别前的心里话”为题写下了这么一段发人深省的感言:就要出监了,即将踏上拥抱故乡的归程,如果说我己然做好了“从头再来”准备的话,那么应当得益于在海口监狱对我人生的补课。这课补得就是——中华文化的教育。面对一张张亲切的脸庞,我心中油然生出一些难分难舍的思绪。其实,这世上距离最远的是人心之间的距离。我有幸参加中华文化的学习,老师把古人那些孝顺父母的故事讲给我们听的时候,真是五味缠心,流下了不知是感动和愧疚的泪水,人的心灵之间就明显感到亲近多了。“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亲情的种子,都有求生的欲望,只有经过中华文化乳汁的哺育,才能催生发芽,回顾往事不堪回首的是自己做人的失败,是对父母的不孝。忏悔之后的信心支撑就在“知耻而后勇”。当你对人懂得感恩时,对事学会尽心尽责时,对物知道珍惜时,对己能够克制时,你就会感到是传统文化的力量时时在提醒和鞭策着你,……人生失败的原因可以找出百十条,但共性的一点就是没能守住规矩,尤其是到了我这把年纪的人,生活中的确有许多‘明规则’和‘潜规则’,可真正要守得住规矩.还得靠修身养性,学会慎独。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学习圣贤之道在于明(智慧)诚(老实),当你把学懂的《弟子规》真正变为实际的时候,你就扎下规矩的根。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学习,提升了自己内心约束的档次,再也不会去做‘己所不欲强施于人’的蠢事了。只要用心体察一下就会发现,在自律中,我们中国人同外国人很不一样的观念有两处:一是经常问一下自己的行为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祖先吗?二是经常问一下自己的行为对得起儿女吗?服刑的五年半时光,我对家人欠缺的己经太多,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活,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过,我会带着这两把戒尺经常拷问自己,做一个循分称家的儿子,一个称职的父亲、一个合格的公民。这位刑满释放人员告诫我们社会上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就是守规矩,守规矩是人生的消防栓、阀门锁!规矩是一个人做人的底线,必须坚守,因为一旦超越人生规矩就不再是你,甚至会使自己全线崩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监狱,不仅使监狱教育改造的主体地位得到有力彰显,使教育改造的针对性实效性得到明显胡增强,更重要的使监狱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从法律意义上讲,监狱通过关押惩罚罪犯,减少了社会层面上的压力,但从更深的意义上讲,监狱对每个罪犯的成功改造,实质是为社会减少不稳定因素做贡献。如果监狱不把犯人改造好,他们在监狱互相学习犯罪的伎俩,回归社会后将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二、经验总结

(一)无论是党政机关、司法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在单位的“一把手”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具有决定意义。特别是在上级领导既没说行也没有说不行的情况下,下级的一把手你怎么办,持什么态度?海南监狱系统开展中华文化教育,是在党的十七大(20071015召开的)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前进行的,即2006年上半年。时任海南司法厅厅长施文和副厅长兼监狱管理局长的我,都是修复性司法和中华文化植入监狱的决策者倡导者。特别是我,本是军人出身,行胜于言,认准的事排除干扰,一抓到底。

(二)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开始在监狱学习中华文化的初衷是针对犯人群体的,学着学着感觉不对劲。一是监狱民警对中华文化比较陌生,知之甚少。如果不先学一步,体会和感悟不深刻,根本无法承担教育者的重任。二是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教育者必须注重自己的身教作用。监狱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监狱民警既是国家刑罚权力的执行者,又是把服刑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教育者。监狱民警的特殊身份,要求他们在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过程中要学为人师,做力行的表率。我们必须有这样基本的认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例如《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等经典,不是修理别人的,而是修理自己的。《群书治要》(卷四十九,傅子)提到:“秉常以化下,下服常而应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上位者如果能依循伦常大道来教化下位者,下位者自然会服从常道而顺应上位者,如此上行下效,还有不被教化的人,一百个里面也找不到一个。为此,我们对监狱民警做出了全员培训的计划,并付之实施。在监狱里最受服刑人员爱戴的是学习力行中华文化比较好的警察。民警学习中华文化,使家庭也发生了变化,有一位民警的爱人说:“我真的有了换了一个老公的感觉”。

(三)无论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华文化的引入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我切身的感受到,当今社会,无论是家庭、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我认为更多的是做事的教育,缺的是做人的教育。例如政治教育、知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都是做事的教育,当下最重要的是更新教育理念,若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向思想道德教育转变,就是做人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做人的再教育。总结古今中外,对人最有效的教育是十个字:伦理、道德、法律、因果、宗教。具体说:伦理教育是指五伦十义的教育,五伦是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十义是指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谊友信。道德教育是指“八德”的教育,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为德之根,悌为德之序,忠为德之正,信为德之固,礼为德之范,义为德之宜,廉为德之节,耻为德之基。法律,一半是做人的教育一半是做事的教育。法律作为行为规范是做人的教育,作为知识是做事的教育。因果教育是做人的根本教育,因果法则是事物的根本法则之一。首先,因果是哲学观点。什么叫因果?因果就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问题,讲了五对范畴,即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其中,因果的范畴处于首位。其特点:一是前因后果。二是原因和结果是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三是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说任何事物或现象无不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当中,即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因果联系的多样性是一果多因,一因多果。其次,因果是自然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第三,由人组成的社会,种善得善,种恶得恶。仅举一例,监狱里关押的罪犯就是因果及因果报应。现实社会中因果报应的事例所在多有。讲因果报应,听着容易接受,有畏惧感。因果及因果报应教育,应是对人的一种非常巧妙的劝善方法,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所在,对人的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因果教育。要克服重果轻因的倾向。绝大多数人都是善恶参杂的,通过因果教育,让恶念贪念止于起心动念之间。在独处时,不敢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人生路漫漫,因因果果伴随行。

宗教在中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西方国家主要靠宗教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行。在宗教上我说三句话:(1)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就是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防止宗教狂热和邪教,不能反动社会和政府,“法轮功”等邪教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3)从构建和谐稳定社会,提升社会道德品行角度,我认为多一个信徒总比多一个歹徒更有意义,多一个信徒就少一个囚徒,多一个孝子就少一个浪子。

(四)注重培养本单位学习传承中国文化的种子老师。选择种子老师的条件:一是学习中华文化感悟深刻,二是力行中华文化具有榜样作用,二是具备一定教学实践经验。

海南省监狱管理局现任郑学海局长,非常重视修复性司法和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坚持在继承中创新,不断提升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的质量。一是加强监狱信息化建设,为提升教育改造质量搭建高档次平台;二是努力做好刑满释放人员的后续安置帮教工作,在解决刑满释放人员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歧视等问题上做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