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首页 > 文化探索正文

裴德海:徽商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当代转换

www.chinarushang.cn  中国儒商  作者:裴德海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徽商精神无疑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其优秀精华发扬光大,自然可以扩展、丰富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徽商的起源及发展

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其萌芽于东晋,成长于宋唐,兴盛于明清,清朝道光年间逐渐衰落。徽商以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经营项目多、兴盛时间长且崇尚文化为特点,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有影响的商帮之一。

《晋书》载,徽州人好“离别”,即有为谋生经常外出经商之现象。唐宋时期,徽州除竹、木和生漆等土产的运销外,商品茶和歙砚、徽墨等文房四宝产品的问世,更加推动了徽商的发展。南宋开始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祁门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经商致富,分别被人们称为“十万大公”、“十万二公”,合称“程十万”。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府的一半,人称“祝半州”。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三百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从业人数、活动范围、抑或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前列。当时,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其活动范围东抵江、浙,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还远至日本、暹罗及东南亚各国,至有“无徽不成镇”之说。

二、徽商精神的内涵

徽商能在历史上取得辉煌成就,首先得益于其现实条件。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山高林密,开发较晚。汉代前人口不多,而其后每当北方动乱即有大量人口迁移到徽州,以至人口渐多。徽人俗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人口众多,山多地少,解决人多地少带来的生存压力是古徽州人要解决的第一要务。出外经商是一条出路,正如清进士许承尧在《歙事闲谭》中所言“盖新安居万山,土少人稠,非经营四方,绝无治生之策矣。”更为重要的,南宋以后,由于对教育和文化的高度重视,徽州又被称之为“东南邹鲁”,践行程朱理学成为徽商区别于中国其他地域商帮显著的标志之一,也成为徽商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徽商,不以见利为利,以诚为利;斯业,不以富贵为贵,以和为贵;斯买,不以压价为价,以衡为价;斯卖,不以赚赢为赢,以信为赢;斯货,不以奇货为货,以需为货;斯财,不以敛财为财,以均为财;斯诺,不以应答为答,以真为答。这是历代徽商恪守的商训。综合考察历代徽商及徽文化之历史发展,其蕴含着“爱国、诚信、礼义、尚学、敬业、和谐”这六大精髓。

1.爱国

明朝建立之初,为了防备蒙古残余势力,政府号召商人将粮食运往边境支援守军,政府发给盐引,到内地支盐行销。不少徽州人千里迢迢不辞劳苦,运粮输边,为了国家的事业放弃当地经销其他商业活动。《歙县志》载:洪湖决堤,“诸坝灾民嗷嗷待哺”,盐运使鲍漱芳捐米六万担;淮河、黄河大水成灾,鲍漱芳又捐麦六万担,“所存活者不少数十万”。到明中后期徽商又积极参与抵抗倭寇侵略的斗争,乃至近代徽商为了抵御外国入侵,踊跃捐资捐物,处处时时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因为他们深知,没有国家的安定与统一,就不会有个人事业的兴旺和发达。

2.诚信

徽州人无论是外出经商还是在家从业,都十分推崇与讲究诚信。究其原因,“程朱阙里”与之有重要影响。南宋以后徽州朱子理学教育十分普及,朱子强调的“诚信”理念深入人心,徽州人不仅把“诚信”这种德行用于日常的待人处世,而且也把它用于商业经营之中,形成了讲求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尊重消费者利益的以诚信为基本原则的道德。“以诚待人”“以信接物”是徽商的一大特点。如婺源茶商朱文炽在新茶过期后总要注明“陈茶”以示诚信。歙商吴南坡明确表示“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而饰价为欺”。十分重视经商信誉。徽商胡荣命更是注重诚信。他成功经商五十载,晚年还乡,有人要“以重金赁其肆名”,他断然拒绝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也?”在他看来,诚实是经商成败的关键。“货真、价实、量足、守信”八个字为徽商商德,最后的守信乃重中之重。

3.礼仪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徽州由于奉行朱熹的《家礼》,更是礼仪规范甚严,古徽州“君子好行礼让,小人自安耕凿,恭俭质直,有先民遗风”。朱子说:“礼者,人事之仪则也”。礼既是待人处事的礼节,也是各种活动都要遵循的礼仪。徽州人不仅很讲礼,而且也很讲“义”。在徽州,族田中就有为赡养本族中贫而不能自立者的义田。这些义田都是人们义举捐赠。徽商为了互帮互助,全国凡有徽商活动的城镇,几乎都建有徽商会馆、徽商公所或义园。徽商的经商就是“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如徽州商人刘淮,在外经商时购买并囤积了大批粮食,恰逢遇上灾荒,有人认为刘淮可以大发一笔,刘淮却说,应该让老百姓度过灾荒,重新复苏,这才是大利。于是他将囤积的粮食全部减价出售,同时还命人用自己的粮食施粥。减价售粮亦可获利,但刘淮却把获利同“义举”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徽商的“利缘义取”理念。

4.尚学

古徽州注重教育,“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茅屋书声琅”真实反映了徽人重视教育的情况。徽商多“贾名而儒行”,抑或老而归儒,甚而至于在从贾致富使“家业隆起”之后弃贾就儒。有的在从贾之前就曾知晓诗书,粗通翰墨,从贾之后尚好学不倦,蔼然有儒者气象。如旌阳程淇美“年十六而外贸,……然雅好诗书,善笔丸,虽在客中,手不释卷。”再如休宁商人江遂志行贾四方时,“虽舟车道路,恒一卷自随,以周览古今贤不肖治理乱兴亡之迹。”有的则劝令子弟“业儒”攻读,以期张儒亢宗。于是徽商之家,多以“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的识见和态度,往往是“延名师购书籍不惜多金。”盼望子弟能够“擢高第,登仕籍”,从而振家声,光门楣。正是“世族繁衍,名流代出。”与此同时,不少徽商还毫不吝惜地输金捐银,资助建书院兴私塾办义学,以“振兴文教”。如祁门商贾胡天禄“输田三百为义田,使烝尝无缺,塾教有赖,学者有资。”这都为徽州教育的发展从经济上提供了大力的支持。

5.敬业

徽商对商业的执著和专注,在中国商业史上可以说是相当罕见的。许多人离家别妻,一年到头奔波于外,他们在商海经营往往一直到老才罢休。经商期间,按照徽州的风俗,经营者一般每年回家探亲一次,然而那些离家远的三四年才能够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一次。探视之后又要出门继续经营生意。对于自己主持的商务如此,对于代他人主持的商务亦如此。如清代婺源人詹谷在崇明岛替江湾某业主主持商务,时值业主年老返乡,詹谷克难排险,苦心经营,终获厚利。其后业主之子来到崇明岛接摊承业,詹谷将历年出入账簿尽数交还,十分敬业。这种敬业精神对于徽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6.和谐

斯业,不以富贵为贵,以和为贵,从事商业的目的并非单一为了致富,能够“致和”才是更高境界。在徽州大户人家的厅堂上,有的牌匾就是“和合”二字。和谐的内容在徽文化作品中常见,徽派雕刻中的木雕、砖雕、石雕、竹雕多有以和为题材的作品,如荷叶与螃蟹雕刻在一起喻义为“和谐”,荷叶与鸳鸯雕刻在一起喻义为“和美”等。

三、徽商精神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不可否认,传统文化中存在诸多唯心主义和统治阶级的思想糟粕,这些当然应该予以批判的。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则应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生成的重要源泉,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自然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爱国、诚信、礼义、尚学、敬业、和谐”这六大徽商传统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并将传承这一精髓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也是非常必要的。徽商精神承载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是互融互促的辩证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文化滋养,后者为前者指引正确方向。其优良传统总体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但它必然带有历史时代的烙印,我们就是要弘扬其优秀的积极的价值观为我们今天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添砖加瓦。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人民大众的理论需求与价值期待,在当下的中国就是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资源,因此,实现徽商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性发展便是一条不可或缺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