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首页 > 儒学动态正文

毕业,不单是一场典礼

www.chinarushang.cn  中国儒商  作者:

 【毕业典礼的记忆和情怀】

  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可以是“一段旅程”

  寻访第一面军旗的历史足迹,登上了红色庐山,沿途《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黄河大合唱》《强军战歌》等一首首经典歌曲的旋律回响在耳畔;穿越千年历史,探访“浮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吟诵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登上“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滕王阁,在滕王阁上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奇观。

  清华附小的汤一丹一边沉浸在研学归来的喜悦之中,一边期盼即将到来的“2017届毕业生6年成长报告会”。对她来说,毕业,就是一种红色的记忆。

  “一次毕业,也可以理解为一次振翅。”清华附小高段段长薛晨说。6月初,他和全年级的学生一起到江西进行这次研学活动。这只是清华附小2017届毕业修远课程中的一项内容。

  在清华附小,高年级学习生活的教学楼叫修远楼,取自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寓意六年级的毕业不是终点,而是走向更高、更远的学习目标。因此,他们把毕业课程定名为“成志毕业修远课程”。

  在这里,毕业绝不仅仅是一场典礼或者一场演出,而是在“成志教育、照耀一生”理念的指导下,有着明确的培养目标、完善的课程安排、雄厚的师资配备、深入的科研精神、对学生未来学业生涯具有指导意义的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

  这样的设计其实源于一次对六年级学生的调查。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大部分学生已经明确了所就读中学的情况下,他们的学习状态出现断层,心理波动较大,学习兴趣和动机普遍下降。六年级学生已经出现了青春期的躁动和叛逆,一部分学生不能控制自我情绪,出现焦虑,变得手足无措。”清华附小老师张华毓告诉记者,作为教师不能将目光局限在学生的小学阶段目标达成上,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所以,毕业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帮助学生巩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摒弃了现行课程的进度导向制,鼓励在不同的科目学习中开设“自主学习”单元,引入大课体系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不仅用脑去学习,更要用身体去感觉和理解知识的本源和社会生活的意义。

  可以是一系列课程

  “我在江西十分开心,只不过有些不习惯。一开始,还以为习惯就好了,后来才知道,这种不习惯是思念……”这是六(二)班学生孙悦心写在明信片上的话语。

  “这也是一段成长之旅。”薛晨表示,孩子们长大了,学会了相互照顾、交往和理解。

  这段时光是他和孩子们共同的快乐日子。在课堂上,他引导孩子读《红楼梦》,聊刘姥姥、王熙凤。阅读文言文,也是他们的“小初衔接”课程内容。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学校适当提前和加强抽象思维训练,适当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整合补充“古诗文素养课”“圆明园主题历史课”“哲学启蒙课”“英语戏剧课”等内容,缓解学生身心剧变产生的矛盾,帮助学生轻松跨越“小初衔接”的难关。

  2017年清华附小“成志毕业修远课程”由五个单元组成:小初衔接体验、小课题研究、文化传承、青春期发展及毕业研学课程。小初衔接课程,是走进中学,体验中学的学习和生活,自我进行学业规划。小课题研究,是由学生自主申报课题,通过整合资源,让学生经历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完整探究过程。文化传承课程,是走进清华大学实验室、图书馆、艺术博物馆等,开阔视野,强化清华文化认同,播下成志教育的火种。青春期发展课程,是从全人生教育角度出发,进行系列学习安排,实现学生在青春期的生理发展、心理调节的和谐统一。毕业研学课程,则围绕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开展,寻找第一面军旗,走进江西红色研学之旅。

  这样的课程一路伴随着他们。

  走进纳米实验室、汽车实验室、航空航天实验室、水利实验室等,让“脑洞”大开,形成对科学的真正热爱,形成一生一世的不懈追求。他们还录制“一日课程”微视频,与低年级的学弟学妹共同分享,相互促进,在发挥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的同时,让自己的言谈举止给他人带来美好印象及良好影响。而在学长日,很多学生走进学校的各个办公室、教室,帮助打扫卫生、一对一辅导、一对一的共同阅读等。

  “毕业,也是一个不断升温的过程,学校的人、事成为不断加深的印象,学生成为不断成长和感恩的个体,那些温暖的画面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记忆。”清华附小学生张剑韬的妈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