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首页 > 国学前沿正文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具有哪些国际意义?

www.chinarushang.cn  中国儒商  作者:和讯网

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并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近期,"供给侧改革"在国内各大媒体频频出现,并成为中国政府高层提及和曝光率最高的词汇,也成为社会各界议论的焦点所在。这里将对"供给侧改革"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以期与读者共同探讨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径。

  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政府果断采取相应政策,在实现自身经济增长的同时,为防范区域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恶化贡献了积极力量。但与此同时,由于前期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特别是2009年至2010年期间的4万亿刺激方案,给现在的宏观经济管理遗留很多问题。长期以来忽视供给侧,突出需求侧改革使得我国目前宏观经济政策的边际效应逐渐下降。例如,2015年央行已经连续5次降准、降息,但是企业融资成本仍然高居不下、经济形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钢铁、化工、光伏等行业出现大量过剩产能。过度释放的基础货币没有更好的投入到实体经济,而是在虚拟经济中空转,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和泡沫。这都凸显之前的需求侧改革已经不适应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需要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供给侧改革应运而生。

  供给侧改革强调目前我国经济出现下行压力的主要矛盾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结构出现问题,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创新性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图破解目前经济增长困境。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满足现有需求,挖掘潜在需求,促成社会总供给和总需相匹配,最终实现经济长期增长。

  "供给侧结构性经济改革"或"供给侧改革"由我国首次提出。与传统的供给学派有类似之处,但更加系统化,更加规范化,是具有重大理论突破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必将对我国经济"十三五"期间,甚至更长时间有深远影响。

  供给侧改革的国际意义

  强调供给侧改革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同样有深远意义。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上指出,"我们要改革创新,为亚太经济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当前,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唯有让改革和创新两只手一起发力,方能拧动亚太经济的阀门、释放强大动力。"习主席强调的"改革和创新","新的增长动力"无一不是此次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同时,习近平指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向作更大努力,是供给体系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这一面向全球的战略性建议充分体现我国对全球目前经济形势的客观认识和清晰判断,即传统的经济刺激计划已经达到瓶颈。从货币政策来讲,经济下行压力时央行通常会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但自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等国的基准利率多年保持在0%左右,已经没有进一步下调空间。如美联储已将其基准率由2008年的2%连续降低到2015年的0.25%;而欧元区更是将其基准利率由2008年7月份的3.25%降到目前的-0.2%。此外,积极的财政政策也是国际社会通行的经济刺激手段,但是也由于各国捉襟见肘的财力而愈发不可持续。在次背景下,只有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通过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供给需求的新平衡,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此轮全球经济持续下行危机。

   如何实现供给侧改革:人口、资本、土地、科技、制度

  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经济学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产函数形式,由美国数学家科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命名而来。它主要是用来探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具体来讲,科布-道格拉斯认为一国的产出(或供给)由人口、资本和科技来决定。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对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适度改良,加入土地和制度两个"移位因子-shift factor"。鉴此,从人口,资本、土地、科技和制度五大方面来论述我国如何在结构性改革的框架下,实现供给侧引导的经济增长。

  人口方面。我国目前老龄化程度愈发严重,截止2014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超过15%,总人数高达2.1亿。劳动人口绝对值在2012年出现首次下降。伴随劳动人口的减少,出生率的下滑,我国人口红利日渐趋于消失。这种趋势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的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一步,但是考虑到如今育孩成本增加、工作压力加大,预计即使全面放开"二孩",出生率也不会有效增加。因此,我国政府应尽快实行"二胎",甚至更灵活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而确保我国人口结构能够及早恢复自我正向循环功能。

  除在人口供给方面的积极措施,在人口质量方面也应下工夫。我国目前初、中、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人口综合素质也有很大提升。但是目前的教育体系不能适应21世纪科技大创新、大变革的发展,应多管齐下,使我国人口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例如,我国政府应重新认识并关注基础科学,坚持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并重,而不是一味强调后者。基础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对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今的技术强国,如美国、以色列无一不是基础科学的重要研究基地。

  资本方面。我国目前的金融抑制现状比较严重,这也是影响供给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供给侧的重要主体是企业,但是由于我国严格的金融管制使得资本和企业之间的通道不畅通。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较国有企业高出很多。另外,我国民营企业一般也较难参与资本市场的融资活动。没有稳定、可预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任何企业的强大都是虚无缥缈的。因此,加快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是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拥有全球最高的储蓄率和外汇储备,但同时资本成本也是全球最高的,不难得出经济、金融结构出现问题的结论。提高直接融资比率,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通过逐步放开金融市场监管、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便利最具逐利性的资本去追捧新产业、新科技。相应,产能过剩产业和企业自然会由于资本的退出而逐渐消退。

  土地方面。古今中外,土地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素禀赋。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的农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力得到迅速释放,为全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来源。但是近10几年以来,农村土地改革一直没有新的重大突破,极大的抑制了农民的现实和潜在消费,进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也导致农村地区大量农田荒废,无人耕种。另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产权归集体所有,现在并没有真正流转起来。以城乡交界的农村集体有地为例,如果能够通过市场化机制完全流转,土地的价格将会得到极大提升。这样一来,也会给农民带来真金白银的收入。

  除了农村土地,城市土地,特别是工业建设用地也存在巨大的使用效率低下问题。由此导致城市住宅用地供应紧张,进而出现我国多数城市居民购房意愿强烈,但同时房价高居不下的供需矛盾。例如,根据国土部在其官网发布的《2012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批准建设用地61.52万公顷,而在城镇村建设用地结构统计中,以建设工业园区为主要目的的工矿仓储用地达到建设用地总面积的40.9%。但是由于规划不健全、退出机制存缺陷等原因,我国工业园区用地总体出现闲置浪费、土地浪费以等现象。

  科技方面。"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也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我国在科技上的投入持续增加,截止2014年全国投入科研经费高达1.3万亿,占GDP2.05%,在高铁、核电、高速计算机等领域我国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与科技强国相比仍有不少差距,特别是在科技创新领域,我国目前仍然处于中等国家之列。根据2015年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报告,我国排名第34名。

  坦白来说,虽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平台给我国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但他们仍然是舶来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原创。因此,我国企业家应充分发挥自身力量,创造出真正"颠覆性"的产品、模式、理念,进而通过新供给引领社会新需求,并实现经济增长。

  制度方面。制度是各个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中的连接点。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起到润滑剂的效果,可以加速各要素的流动和相互的正向促进作用。例如高效的行政审批制度将有利于活跃社会经济主体和商业行为,进而激励企业家精神和提升创新。同样,一个低效的制度将阻碍各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经济发展。例如由于对某些垄断行业(如出租车市场)的保护,使得一方面滋生政策寻租,另一方面限制民营资本介入,并导致社会需求的不合理抑制。

  因此,我国政府目前开展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只有真正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真正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改革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我国未来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可以相信"十三五"期间,甚至更长时间我国将以供给侧宏观经济管理为核心思路,开展一系列的经济措施。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供给侧改革是纠正长期以来一味强调需求侧宏观政策,而忽视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经济管理思路。但同时,在解读和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应矫枉过正,错误认为需求侧经济政策是无用的。恰恰相反,在供给侧改革顺利开展的同时,适当的需求侧政策配合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基于一项科技创新的商品提升了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了消费者的巨大现实和潜在需求。但是,如果同时需求侧改革使得消费者更有经济实力购买此商品,这样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将会在一个更高、更有效水平达到平衡,并保持相互匹配。

  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供给侧改革更强调长期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改革更侧重短期、周期性改革。为了追求结构性改革,适当牺牲短期利益是可取的。但是如果不顾当期社会稳定,一味追求长期目标会蕴藏极大风险。我国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由于长期实行以需求侧为导向的宏观经济制度,已经非常固化,任何改革不应在一夜之间"破旧立新"。在当下人人谈、人人议"供给侧改革"的时候,我们应谨防"运动式"的改革,期望短时间内消灭十几年期间积累的过剩产能,关停闭"三高"行业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造成大量职工失业,工厂倒闭,并为社会稳定埋下重大隐患。因此,我们应坚决按照习近平主席的指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在确保经济不出现大幅度波动,就业市场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开展结构侧改革。

  政策与落实的关系。政策制定是一方面,而具体落实是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后者可能更重要。供给侧经济改革确实为我国今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是下一步如何落实将成为一个主要问题,甚至是难题。坦白来讲,目前提到的多数供给侧改革的具体措施,在历次"十三五"规划和经济改革方案中都有体现,如结构性减税、消减过剩产能、改革创新、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简政放权。之前各届政府也都将其作为改革重点努力推行,但是直至今日,普遍效果不佳,一些领域甚至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开始触及不同地方、行业、部门的核心利益,使得改革阻力大大增加。所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供给侧改革的难点会转移并聚焦到执行层面。只有真正理解、支持、落实了相关政策,实现了产业的结构性升级,我们的改革才算成功。

  国内与国外的关系。如上所述,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需要时间。但是,我国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海外市场,通过"空间换时间",尽快完成过剩产能的消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其中一个非常适宜的出路就是借力我国目前提倡的"一带一路"战略。众所周知,我国水泥、钢铁、化工等产业高度过剩,但是这些过剩产能在周边不少国家可能是急需的优质产能,因为这些国家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并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我国政府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将我国过剩产能向海外市场输送。但是,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高标准"原则,在环境、劳工等方面遵循国际通行标准和所在国法律、法规,从而最大限度树立我国海外投资的良好国际形象,进而便利投资行为的顺利开展。

  作者胡玉玮,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本文刊于《中国金融》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