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首页 > 艺术人生正文

舞动山村的元宵节

www.chinarushang.cn  中国儒商  作者:范风永存

元宵节是中华名族重要的传统节日,而元宵节的重头戏是迎龙灯,俗称“闹元宵”。元宵节的迎龙灯是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娱乐活动,人们通过迎龙灯以示驱邪除瘟,去灾祈福,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旧时的灯会都在元宵节举办,因此,元宵节又称“灯节”。迎龙灯一般于农历正月初十起灯,廿日散灯,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最是热闹。

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四散里的四个村子也不例外,庄头的元宵日是正月十四,姜山的元宵节在正月十六,下徐、西坞的元宵节定在正月十五。为什么四散里的四个村要分成三天闹元宵?考证加推测究其原因其一,四个村人口本来就不多,同一天闹元宵大家都是演员谁来欣赏呢?其二是闹元宵迎龙灯元宵佳节,家里亲戚朋友一大堆,主人家要陪客,迎龙灯要雇人参与,四散里大都沾亲带故,岔开元宵节对大家都有帮助。其三元宵节的龙灯都要到云峰庙前的田里盘灯,如果四散里的四条龙灯差不多时间会聚庙前本来就不大的田里,撞头嗑额的,谁让谁?免不了伤了和气。看来分开闹元宵很有些道理,古代的前辈真有智慧。

迎龙灯灯彩品目繁多,造形千奇百妍,绚丽多姿。在建德兰溪一带常见的有纱布龙、稻草龙、板凳龙------各具千秋美不胜收,让人赏心悦目,惊叹不已。

庄头村背靠大山,前倚严婺古道,房屋高低参差,弄堂狭窄,不适宜板凳龙。因此,他们迎龙灯选择的是纱布龙。纱布龙分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龙头下托以木板,上建支架,以竹箴扎于板架,成棘龙形状 。外校棉纸,描以彩色龙磷、云彩。腮挑龙须,嘴衔龙珠,四支擎有各种彩灯,背上插旌旗数面,上悬"天灯",下挂"地灯",制作极为精细。灯内燃点蜡烛,色彩鲜艳夺目。龙身每户人家用竹架做成水桶大小形状 ,外面蒙上长度五倍于“水桶”长的纱布,两头备有接口,下面用木把作手托内燃蜡烛。龙尾巴也由竹架做成向上翘的龙尾状,外糊上棉纸,极具神韵。

傍晚时分,龙头早已摆放在祠堂大厅,龙头前的桌案上供奉着香案、三牲祭品。一面铜锣敲得山响,催促村民快来祠堂接龙灯。幕降临,三通爆竹响过,龙灯游出大厅环游村庄,到各户门前接受村民的祭拜, 龙头停下之时,鞭炮山响、焰火炫丽,主人家早已把八仙桌抬到大门边,桌上燃起一对大红蜡烛,并放满了各种供品,热情的主人往往会到龙嘴里换上一对新蜡烛,封上一个“红包”作为利是钱。

接受完村民的祭祀,旌旗、钢叉开道,爆竹在寂静的天空中爆出绯红的烟花,“匡匡”的锣声在大山里久久的回荡,龙灯浩浩荡荡直奔位于西坞村外的云峰庙。(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盘龙灯的主场地位于云峰庙对面的田里,只见舞龙者手持木柄操纵灯笼,先是绕圈走,灯笼不停地小幅摆动,然后龙头带头发力,带动整条龙如波浪般滚动,远看犹如蛟龙过江追波逐浪,气势磅礴。紧接着是龙打滚,随着龙头的360度舞动,中间那个舞龙的在其他人的配合下将手中的灯笼倒放(不可触地),并从上面跳过去接下来,精彩加刺激,看得人大气也不敢喘。“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看来舞灯的后生们在平日里是做足了功课。

盘灯完毕回到庄头的大樟树下,当“龙头会”首事宣布“拆灯啰”的时候,你就得迅速拆灯,并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将灯进入主家的厨房下敬"灶神",据说谁第一个跑回家谁家就是今年运气最好的。另外别忘了从龙头上拔下几根龙须放到灶头上,以示风调顺吉祥如意。

姜山人居住在十二(读ne)尖的半山腰,房屋依山而建,高低落差很大,张三家的屋顶说不定就是李四家的门口。屋与屋之间地无三尺平,村里最大的建筑就是祠堂,其他连块像样的空地也没有。板凳龙虽好看,但在姜山就如在螺丝壳里做道场没法施展;纱布龙、稻草龙虽灵活善变,但对于姜山来说还是够呛。自然条件如此艰苦,难道元宵节的龙灯就不迎了?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聪明的姜山前辈发明了一种“闻所未闻 ”的“走龙灯”。没听说过吧!还不赶紧随我去瞧瞧。

大山里有的是毛竹,也不乏能工巧匠,早在年前就糊好了竹龙头、竹龙尾。迎龙灯的仪式和庄头差不了多少,只是把纱灯变成了手提灯笼,这样坎坷的道路再也阻挡不了迎龙灯队伍的脚步,阻挡不了村民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的乐观精神,更阻挡不了那份祈求国泰民安的虔诚之心。

夜幕下的姜山“走龙灯”行走在曲折蜿蜒的下山路上,远远望去,星星点点的灯笼,时而“一”字长蛇阵,时而“之”字回龙阵,变化莫测,别有一种趣味在里头。

姜山的“走龙灯”同样也要到云峰庙前盘灯,即使这样简单的“走龙灯”也能盘出别有韵味的花样 。 “头衔尾 ”、 “桃花旋”、“中心花”、“满天星”、“步步高”、“凤开屏”、“乐开怀”,看的人是眼花缭乱赞不绝口。

最有看头的要数下徐、西坞的板凳龙了,板凳龙是龙灯中最具有代表性“桥灯”。一般起码有百余桥(一节为一桥),桥灯分“龙头”和“灯桥”两部分。灯桥下托木板,每板长2.3米,阔18厘米,厚5厘米,板两头各有一孔,间距70厘米,用以接灯。板上设有灯架,每板两枝。龙尾是最末一桥,呈龙尾巴形状,披以绸缎彩虹。

由于下徐与西坞是同一天过元宵节,而且迎的又是同样是板凳龙有同台竞争的意味,故两村的村民都早就憋足了一口气准备在庙前的田里一展雄姿来一场精彩的擂台赛。四散里虽处大山但也不乏看客,由于四散里的附近村庄没有迎龙灯的习俗,杨村前岸的、兰溪岭脚坞口的加上到四散里过元宵的亲朋好友,看客很壮观,看得人多舞龙灯的人才有劲呢。

寂静的夜幕被几声响亮的爆竹撕破,随着“铿锵”的锣声、“嚓嚓”的钢叉声,还有舞龙灯队伍欢快的啸叫声,看客顿时骚动起来,下徐的“板凳龙来了”。到了云峰庙对面的盘灯主场,龙灯队伍停下休整,板凳上的灯笼里重新换上了新蜡烛,后生们也见机休息一会恢复体力,他们要把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大家。

随着三声催灯炮响,龙头龙身依此上肩,队伍先是缓缓绕场一周好像是暖暖身子,也或是熟悉一下场地,随着锣声的精密响起和爆竹的连续炸响,队伍在龙头的引导下开始加速奔跑,令人激动的时刻到了,大家屛住呼吸,只见队伍不断的变着阵形,“钦索箍”、“肚里滚”、“青蛇溜”、“麦饼挑”、“荷花旋”、“剪刀股”、“双开门”、“绕房柱”等极为精彩、惊险,看的大家是目瞪口呆 。

看灯的人没有看够,下徐的龙灯队伍似乎也是意犹未尽,他们每年在云峰庙前盘灯完毕后还要到下徐村门口的大田里再次的耍弄一番,喝彩声、尖叫声、欢笑声组成了一副欢快的和谐图!

西坞的后生们当然也不甘居人后,他们训练有素,龙灯舞得是同样的精彩,只是村庄的地势限制了他们的兴致,他们从云峰庙回去后就“拆灯”了。

年年有元宵,天天盼元宵。新的一年来临之际大家都来四散里看龙灯吧!它会给您带去幸福与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