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国儒商 作者:汪林
编者按:
记者:您认为习主席关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论述在今天有什么指导意义?
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儒家文化不仅仅在中国广泛传播,而且应当向世界各国传播。
汤恩佳:
记者:您认为当今弘扬孔儒思想应该走什么样的一条道路?
汤恩佳:儒教在世界各国及港澳台地区都被视为传统的宗教,享有较高的地位。在香港,孔教是六大宗教之一。联合国十三个宗教,儒教是其中之一。但是,为什么儒教的发源地中国却不承认其为宗教,使儒教无法受益于宗教自由政策?这与
从民国初年废除读经之后,中国人民普遍无法通过教育这一主要途径去正确认识儒学,加上清末和民初孔教复兴运动不敌各种政治势力沉寂下去,中国人民因而没有机会正确认识孔教。在中国大陆,曾有两次让民众以不正确的途径去接触孔教儒学,即“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和“文革”时期之“批林批孔”。这两场运动是首先将孔教儒学完全歪曲了,才将歪曲的儒学展现在民众面前。久而久之,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儒学是反动的、落后的、保守的,形成敌视儒学、拒斥儒学的潜意识,造成许多人对儒学的无知与冷漠。杜维明先生在他八十年代初来华为复兴儒学到处演讲时,接触到大陆的许多年轻人,深感“他们对儒学很生疏、很隔膜,对儒学比较精彩的内涵,几乎没有接触”(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第57页。)时至今日,这种状况虽已略有改变,但根本情况不容乐观。虽然习主席多次发出号召,但许多政府官员、知识分子仍然不见动静,或坐而论道,不去弘扬、践行。
要使儒家思想成为全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信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培养中国人民对于儒家思想的尊崇。而此尊崇,只能靠宗教来培养。宗教是一种生活形态,人类生活有许多领域。通过各种宗教仪式,通过集体的宗教生活,才可以培养人民对儒家思想的尊崇。有了尊崇之情,才会将所学的儒家知识用之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
世界各国都通过本国的宗教来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自己的价值观。正当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际,孔教儒学也必然走向全面的复兴,这是中国人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团结、稳定的需要。为此,本人曾经代表孔教学院向中央高层领导进呈《关于儒教应当享有与佛教、道教同等的宗教政策的建议书》。在此建议书中,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些建议:依法成立中国儒教协会,按照国家宪法和宗教法规展开活动,国家宗教事务局将儒教纳入管理范围,对儒教实施有效管理;确定万世师表孔子诞辰夏历
记者:今天,大陆上很多地方特别是民间兴起了关于儒家经典的学习热潮,您对此有什么评价?
汤恩佳:人的生命之所以高于动物、植物,是因为人有价值观。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中国和西方由于是不同的文化体系,在价值观上有重大的差别。但是,中西方文化都为人类贡献了伟大的价值,仁爱、诚信、忠孝、自由、平等、人权、法治、民主、健康、智慧、勇敢、道义、正直、公平、文明、幸福、和谐、互助、信赖、友善、责任等等。当代儒家完全认同以上这些价值。这些价值观存在于何处?就存在于经典之中。《大学》讲:“白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可能凭空进行,只能依照经典的教导来展开。新加坡政府1991年颁布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中所提出的“国家至上,社会优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正是将儒家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融合的产物。儒家通过经典教育,培
当今教育强调,要让学生从经历的各类事件中获得认知与体验,并通过处理这些事件,培养他们正面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事件方式”教育是有价值的,但我们认为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现今世风败坏,存在着大量的消极的“生活事件”,例如:各种丑闻、流行的庸俗文化、暴力、色情、诈骗、高消费等等,对这些“生活事件”,学生难免从中接触到各种有害的思想观念,更有甚者,有人却去尝试那些不良行为。这些精神毒素,直接影响到年轻学生。补救之道是,推行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经典教育,通过经典熏陶,树立一个理想的、道德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中吸取力量去抗拒败坏的世风。
中国在清末引进西学时仍保留经科,自民国初期废除读经,到现在将近一个世纪,中华传统经典教育尚未全面恢复。一个民族的道德观,是由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铸造的,离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便很难培养出良好的道德素质。要弘扬孔子儒家思想,培养青少年高尚道德,就必须将孔子儒家思想普及于人民大众之中,将孔子教义和优秀儒家伦理编入小、中、大学的教材,以孔子的优秀道德去教育青少年和学生,使孔子道德教化的思想进入千家万户,进而发挥其更大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人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国民优良的道德质量,这才是治本的办法。我们香港孔教学院属下的学校,多年来将孔圣的经书作为宗教科目,每天用孔子的道德伦理教育学生,目的就是为了大力发展以儒家伦理为本的教育,灌输爱国的传统美德精神,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良道德素质的下一代。香港孔教学院向香港优质教育基金申请拨款,为全港中小学生编写了《小学儒家德育课程》和中学儒家德育与公民教育课程》,并已经出版。我个人在其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对经典教育作了一定的探索。
记者:关于儒家思想的普及,您认为有哪些途径?
汤恩佳:儒家思想的普及牵涉到两层意思:一是在中华民族中普及,二是在全球范围内普及。由于历史的原因,儒家思想尚没有在中华民族中普及。因此,必须将儒家思想首先在国内普及,并同时推向国外。现在,在国外建立了大量的孔子学院,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孔子学院仅仅搞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而没有同时传播孔子儒家思想,更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中国大陆没有开办大量的孔子学院?
儒家思想的普及还有这样一层意思:即儒学必须向社会各阶层的人普及。如果官员接受孔教儒学,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可以避免贪腐现象;如果知识分子接受了孔教儒学,便会成为社会的良知;如果商人接受了孔教儒学,便会成为以德经商的儒商。有了这些,还不够,孔教儒学还应向广大民众普及。因为,只有让广大民众接受儒家思想,并在生活中按儒家思想践行,儒家文化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儒家文化的各种功能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社会上有儒学、儒教、儒官、儒将、儒商、儒医等各个类别的儒家,他们散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按照孔子儒家思想,在自己的岗位上敬业乐业,同时,又身体力行,共同把孔子儒家文化发扬光大。弘扬孔儒思想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一是用儒学来推广。但这种途径局限在学校和科研机构,局限于少数专家学者及校园范围内,而约占百分之九十的人民群众看不懂四书五经,那么国人就很难全面分享孔子儒家思想的精华。二是在以学术推广的同时用儒教来推广。这是一条更广大的管道,易于普及,易于推广,使儒教大众化、普及化,让全民都可以分享孔儒的精华,从而提高人民大众的人文素质,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容易达到国家统一的局面,及能将孔儒思想传播到世界每一角落。三是由儒商来推广。儒家文化的推广需要借助强大的经济力量,而儒商既有儒家道德风范,又有经济实力,所以,我期望儒商成为弘扬孔儒思想的生力军。四是由儒官来推广。儒家文化的推广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力量。儒官“为政以德”,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人民的道德榜样,可以从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局出发,调动政府的资源来支持孔儒思想的传播。还有各行各业的儒家,在自己的岗位上忠实践行儒教教义,以儒家的道德标准行事做人,造成全国尊孔弘儒的局面。如果形成这样局面,中国两岸的统一,社会诚信的提升就会很快实现。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您提倡的内圣外王的生存模式?
汤恩佳:最能体现义利统一、仁智统一的理论是内圣外王的理论。内圣是以“仁”为核心的高尚的道德品性,而外王则是生命个体对外产生积极的作用,产生利国利民的成果。在现代社会,科学与民主,首先必须以道德质量为基础,在人的善良动机之下去运用,才有正确的方向;同样,内在的道德质量如果不借助科学与民主向外发生作用,就不可能产生经世济用的效果,就会流于虚玄与空谈。
被誉为“日本近代工业之父”的涩泽荣一,提出用孔教儒家伦理来指导经济活动,倡导“论语加算盘”“儒家与工商管理”的经济伦理,他主张“道德经济合一说”及“义利两全说”,认为“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日本现代管理思想家伊藤肇在其所著的《东方人的经营智慧》一书中说:“日本企业家只要稍有水平的,无不熟读《论语》和《道德经》,孔子和老子的教诲给他们的激励和影响之巨,实例多得不胜枚举。”孔教儒家思想除利于经济的发展,也是引领科学进步的主要动力。孔教儒家思想提倡“明德格物”,只有在建立正确价值观之上的科技研究,才能有伟大的科学发明兴建设。像钱学森、高锟这样优秀的科学家,无不是深受中国孔儒思想熏陶的。正因中国以孔子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在十七世纪中叶之前,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许多重要的发明领先世界,世界上三百个发明,四分之三是由中国发明的,西方在数百年或上千年之后才有类似的发明。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和造纸四大发明,对人类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记者:您认为怎样运用孔子教学法去开辟儒家教育的途径?
汤恩佳:本人坚信孔子儒家思想有六大主要功能:(1)能促进世界和平;(2)能提升全人类道德素质;(3)能与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荣;(4)是中国56个民族、13亿人民的精神轴心;(5)能促进中国和平统一;(6)能达致与世界各宗教文化平起平坐。
孔子是中国以至全人类最伟大的教育家,二千多年前,已提供了完整的课程内容,为现代教育家、心理学家提供了理论基础。孔子设“杏坛”讲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提倡“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开设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课程,以“文、行、忠、信”四种教法,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发展学生的六育:德、智、体、羣、美、灵。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H.E.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却不知道早二千多年前孔子已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早已认识到人类的智能和知识是“多元化”的,从学习诗经和礼乐可以启发出来的。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相当于现代教育的“知识、技能、价值、态度”。
孔子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掌握每一位学生的优劣长短,“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内容,达至最佳的教育效果。朱熹说:“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而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这正是现今所谓的“一个学生也不放弃。”现今提倡老师对“教与学”要有“热忱”,孔子二千多年前已说过了:“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至于求学的动机,孔子以修身明理为本,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近代教育心理学家维谷斯基提出的“学习发展边沿区”的理论,由浅入深,由近而远去探究新知识,实在是演绎自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予一以贯之”。现代的“先天后天”教育理念,亦出自孔子的“眭相近也,习相远也”。
现今流行批判陛思维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实源于孔子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还有那些所谓“探索学习”方法,孔子亦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切问而近思”“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现在的“侪辈支持”及“互相观课”,亦源自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孔子更肯定了“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心不在焉,视而不见”“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知之为知之,不知之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很早已提倡“终身学习”,他自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亦主张“愉快学习”,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很早已实行启发学生自学的能力,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这大前提后,孔子补充:“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中,举一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