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国儒商 作者:淮兴隆
内容摘要:儒雅文化是中华民族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一块瑰宝,随着时代发展而煜煜生辉、日臻完善。儒雅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突出的创新性、独特的民族性和广泛的普及性。在我国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精神文化需要,已成为新时代社会科学领域乃至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大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表达,发掘与推广优秀儒雅文化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凝聚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国宝第一市,天下好运城。这里不仅是盐运之城、武圣之城、好运之城,还是忠孝礼义、热情好客的儒雅之城。而推动儒雅城市建设必将极大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助推运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山西省旅游热点门户城市建设。
关健词:儒雅文化 精神文明 文化自信 时代价值
一、儒雅文化寻根溯源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文明如潮,浩荡弦歌。中华文明满天星斗、重瓣花朵、多元一体、博大精深,历经久远的历史绵延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硕果。中华文明以其深邃的连续性、独特的创新性、坚定的统一性、博大的包容性、持久的和平性,铸就了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成为当代中华优秀文化的坚实基石,更是中国儒雅文化创新和发展的不竭源泉。儒雅文化滥觞于一万年的人类文化史,形成于五千年的文明史,鼎盛于唐宋时代,涵盖中文、历史、地理、建筑、天文、哲学、美学、文物、风土民俗等各个方面,彰显着超越时代的永恒魅力,呈现出一以贯之的文明道统。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易经·贲卦》)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强调文治教化、人文化成、以文教化的思想。从历史文化宝库里寻找源头活水,我们就会发现中华儒雅文化具有绵延深厚的文艺根脉、典雅厚重的美学气韵、追求卓越的文明基因。儒雅文化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内生力量,华夏的祖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耕读传家、向上向善,诗词歌赋、神游翰墨,吹拉弹唱、琴棋陶冶,书法绘画、文以载道,衣冠上国、礼义之邦。
“儒”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术流派,是古代对博学者的尊称;从字形上解读,人人有需者为儒。“儒,以道得民。”(西周周公旦《周礼·天官冢宰·大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春秋庄子《外篇·田子方》)“通天地人,曰儒。”(西汉杨雄《法言·君子》)“儒”者以他们的才能学说得到民众的认可、欣赏和信服。“淑人君子,其仪不忒,”(《诗经·曹风·鸤鸠 》)“淑人(女)”是指气质优雅、性格文静、心底善良的女子,古代对官员妻子的诰封有“淑人”的三品封号;是指古代守闺的女子在仪容配搭、言行谈吐、行为习惯、家庭教养、文化领悟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一种符合中华伦理的女性魅力,突出强调女人纯真与善良的修为。从巫师到士大夫、思想家,呈现了广义之儒身份和职业的流动迹象,反映了先秦社会阶层的变化趋势,展现了“儒”由知天文占候的宗教神职逐渐转向以理性来处理公共事务与思考天道性命的入世问题;孔子一生倡导“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最大贡献是通过广泛的民间教育,不遗余力地传授《诗》《书》《礼》《乐》等经典,使儒者从相礼训俗之师演变为六艺传经之师。
“雅”字最早见于金文。古初以牙为雅,以云梦秦简为代表的从隹,牙声结构居于主流地位,并被《说文解字》所认同和采纳。隶变时,声旁牙或作近似于“身”“舟”“耳”等,楷书作雅,是小篆的笔意、笔势变化而来。《四声韵》中所收录的是“疋”的本字、“雅”的同形字,假借用作雅。《说文解字》中本意是乌鸦,读作yā。后来假借指正确的、规范的,读音转变为yǎ,引申为博雅、古雅、清雅、淡雅、素雅、幽雅、大雅、优雅、高雅、典雅、风雅、文雅、儒雅等显著特点。雅最早大量出现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分类成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亦称国风,是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和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大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所谓正声雅乐,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多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多为个人抒情之作。除《小雅》中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商颂》,皆为贵族文人作品。
文,即五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指一切现象或形相。化,改变、化育,改易、生成、造化,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文与化并联运用,最早见之于战国末年的《周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即以文教化,表示对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养,属精神领域之范畴;使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引申为统治阶级使用的所有文字教化、文治教化的设施,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国家制度和组织机构。
二、儒雅文化内涵与分类
大自然是人类文化的根本导师和启蒙者,文化是一切生命文明行为的代称。随着时间流变和空间差异,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据统计关于文化的定义: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1952年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一书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定义多达160余种;《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统计,自1871年以来,目前世界上大约有30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
目前对儒雅文化的定义和分类难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已逢天上非常景,更约人间第一才”,融摄儒释道三家的休闲智慧,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每每相聚一起,以书会友、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雅集;从魏晋流觞曲水到宋代曝书会,如此高雅风尚传承延续至今;有“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中所说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等著名的“宋风四雅”; 有琴、棋、书、画、诗、酒、茶等在内的“七雅”;琴、棋、书、画、诗、酒、茶、花、香等在内的“九雅”;有被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十七雅”(《十七令》):“香令人幽,酒令人远,石令人隽,琴令人寂,茶令人爽,竹令人冷,月令人孤,棋令人闲,杖令人轻,水令人空,雪令人旷,剑令人悲,蒲团令人枯,美人令人怜,僧令人淡,花令人韵,金石鼎彝令人古(该第十七令另有一说为:经史子集令人古)。”(明代陈继儒《幽远集》)有读书、抚琴、对弈、书法、吟(赋)诗、绘画、饮酒、品茗、焚香、插花、赏(候)月、听(观)雨、赏雪、探幽、女红(工)、建筑、戏曲、古玩(赏石)等遍布各行业、各领域、各学科的各种儒雅文化。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人间烟火是底色,浪漫情怀乃意趣。虽然古有百家争鸣,今有儒释道各领风骚的国学,但以优秀儒学文化为主脉、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是道统、学统、政统却是不争的事实。有球界、国界,但无雅界;儒雅文化是个“筐”,世间万物皆可装:李白“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白居易“此外即闲放,时寻山水幽”,赵师秀“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王羲之游心翰墨挥毫《兰亭集序》,黄公望纵情山水绘就《富春山居图》;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知音乐琴,文人赋诗,墨客好书,雅士乐画,静者恋香,清者礼茶.....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尊重别人,庄严自己,礼是“士”及以上层社会的自我修养与约束,儒雅是人为约定俗成、是雅的“自觉”。儒雅是一种阳春白雪的生活之美、文化之美、处事风格、气质风度,尽情传递着华夏文明的文脉精髓,充分体现在国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修得胸中有雅量,蓄得一生真幸福。从狭义上说,优雅多指女性,儒雅多指男性;从广义上讲,儒雅是可以跨性别、跨年龄、跨学科、跨时代、跨阶层的一种高雅和引领性文化。“雅”是生活的一种精致、文明的一种表现、文化的一种美好传承,那么“儒雅文化”就是一座圣洁的文明殿堂、一方瑰丽的文化花园,代表各个时代文化的理想境界、不断展示着其自身无穷的迷人风景。“一心无累,四季良辰。”(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一代代儒雅圣贤常常宁静致远、澹泊明志,心安意闲、志趣神清、与世情薄、与尘世疏,松间明月、踏雪寻梅,林中扫叶、园中侍花,耽溺书斋、满腹学识。
儒雅文化是由博学的儒士或文人雅士所创建的一种精致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百花园,体现了古人在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品味上的极高追求和美学理念,“居无石不雅,园无石不秀”,沏茶读书、卧听风雨,鱼传尺素、雁寄鸿书,唯美了岁月,温柔了时光,在历代文人墨客引领之下,璀璨的中华文化得以展现,经典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永恒鲜活,唯有深受儒学文化耳濡目染的国人方可将普通生活过得雅致雅兴、雅俗共赏和极富诗情画意。
儒雅文化是以儒学文化为精神内核、中华礼文化为外在表现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今释古的时尚表达,是对美好生活的高层次和精致追求。君子六艺是指中国古代儒家教育体系中的六种基本技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从而大都培养的是温文尔雅的翩翩公子。女子八雅是指中国古代女性追求的八种优雅才艺,包括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能够身怀众雅的都是知书达理的窈窕淑女。古人以此来精修男孩的中正之气,养育女孩的慧德之美。一个真正儒雅的人,应该具备兰之清雅、竹之气节、松之品格、梅之傲骨,这是文人墨客钟爱“花中四君子”和“岁寒三友”的缘由。
“人一定要于饱食暖衣之外,别有更纯粹的追求,实现心灵的净化。”(梁启超)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等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但是愈精炼愈好。” (周作人《北京的茶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以丰富多彩的文字、符号、语言、习俗、民乐和实物作为表达形式,历史上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优秀儒雅文化,从而汇聚构成了以儒学文化为主干五彩斑斓的中华传统文化,儒雅文化自信和他信程度在自身壮大中不断得以巩固。儒雅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突出的创新性、独特的民族性和广泛的普及性,引领顺应时代潮流,并随着社会文明进步逐渐发展、日臻完善,许多儒雅文化进而演变成为平民百姓的礼乐乡规与风俗习惯。
因此,在广大儒士、士大夫和统治阶级中广泛推崇的儒雅文化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精神自觉,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是铭刻在骨髓之中的高贵基因,是言谈举止处处恰当得体和彬彬有礼,是常在不由自主间洋溢散发的正念能量场,是文明社会的公序良俗,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视野情怀,是塑造社会道德风尚、指引个体行为规范的基石。作为令人心驰神往、孜孜以求的儒雅文化,既是儒风雅韵、风雅淳正、文雅飘逸、气度雍容,又是饱读诗书、学问精深、才华横溢、谦让包容,更是礼贤下士、可敬可亲,内圣外王、天下己任,具有儒家风范和君子气质的一种文化。
三、儒雅文化时代价值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和文化最大的礼敬,就是不断创造文明和文化的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在不断前进、事业在不断发展,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一刻也不能停止。”“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邃的历史内涵,我们曾经创造的灿烂文明和不朽文化,是我们面向未来引以为傲、文化自信的底气。中国先进文化必须要彰显出巨大的引领力、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目标。
(一)儒雅文化是展现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接续“根魂”、守“根”聚“魂”、扎“根”固“魂”是我们赓续儒雅文脉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儒雅文化的根本路径是坚持“两创”,关键环节是把握住“两创”的精髓,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魂魄、中华优秀儒学传统文化为根脉,着力实现两个结合,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从古代先贤智慧中汲取养分,从诸子百家取其精华,不断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并在更高意义上赓续传承,使其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实现凤凰涅槃式的重生;针对数智化时代到来,科技赋能驱动,注重深化人文关怀,坚持道德滋养,积极引导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可以寻找个体生命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二)儒雅文化是推动文化复兴繁荣的力量源泉。中华儒雅文化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创新性、包容性、民族性、普及性等显著特点,其文化价值的浸润性、文化意蕴的持久性将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日益加深,文明互鉴、文化交融更加广泛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聚焦建设文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和创新必须坚持洋为中用,儒雅文化创新发展应当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通过文明互鉴和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语境而实现,必须要批判地借鉴和吸收所有的人类文明成果。
(三)儒雅文化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时代需求。儒雅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和基石。按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紧密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继承和创新,弘扬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儒雅文化,增强人民群众高质量精神文化需求的获得感、幸福感。跨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着力用改革的方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高质量精神文化需求。在党政机关、农村社区、厂矿企业、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积极推行新时代的儒雅文化,把它作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引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抓手。
(四)儒雅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华优秀儒雅文化将助力、托举中国式现代化早日实现。伟大的事业需要儒雅文化,在我国全面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今天,满足人民群众的高质量精神文化需要,已成为新时代社会科学乃至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深化改革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发掘、深度转化、积极推广优秀儒雅文化,对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凝聚力、影响力,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五)儒雅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涵养。大力厚植家国情怀,续写儒雅文化华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因此,优秀儒雅文化是提升精神文明建设高度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战略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奋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发展的明确指导和科学行动的指南。通过传承弘扬新时代的儒雅文化,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中华优秀儒雅文化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新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积极推动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全面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特别是我们要革故鼎新、因地制宜,积极推动运城市儒雅之城、文明之城的创建。2024年初运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集市”活动的通知》,在全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集市”活动。
国宝第一市,天下好运城。“崇文、厚德、敬业、拓新”是“运城精神”,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山川锦绣、书香浓郁,文脉厚重、人文炽热。随着“中式服热”“中式婚礼热”“非遗热”“文创热”“博物馆热”“河东书房热”“国学读书热”“古琴热”“成人礼热”“茶艺热”“文明集市热”等“国潮热”不断涌现,用世界品质讲超级IP故事,成为一个个传统文化输出的“通关文牒”,极大地激活了“这里最早叫中国”的古运新城。儒雅文化与当代青年向上、求真、崇善、爱美的精神追求相契合,少了一些物欲横流,多了一些闲情雅致,催生了作为小众城市的运城文旅热“出圈出海出彩”。运城市立足资源禀赋新优势,跑出转型发展“加速度”,让更多人们知道,运城不仅是盐运之城、武圣之城、好运之城,还是忠孝礼义、热情好客的儒雅之城。而儒雅之城建设将会在洗涤心灵、减压放松、安顿生命、修身养性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价值,极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助推运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和山西省旅游热点门户城市的建设。
(作者系运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委员、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运城市新儒商会驻会执行会长、运城市儒学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